-
吕存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民为邦本”理念的哲学意涵及其现代转型[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伍龙(上海师范大学哲学与法政学院).从“有同听焉”到“闻而知之”——论孟子哲学中的“听”[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焦德明(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理学“主一之谓敬”说的思想探源[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赵金刚(清华大学哲学系).理同道合——从中华文明的哲理理解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文明互鉴[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李卓(天津社会科学院).“天人合一”观念的哲学基础、古典意涵与现代价值[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曾亦(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春秋》中的君臣问题与后世对杜预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陈睿超(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性论与理本——论程颐对王安石坤卦六二爻注解的批评[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冯前林(山西大学哲学学院).是否属于“不谋而合”?——刘宗周与王一庵、王塘南“意”论之学术承继与思想异同[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崔庆贺(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戊戌变法前后章太炎的“新孔学”及其政治意义[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乔珂(清华大学哲学系).《论语》中诸美德关系问题探析——基于美德统一论的视角[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钟纯(贵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文化、秩序、王道:张载“天下”观的理论模型[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刘瑜(浙江大学城市学院).方以智“仁树”说析论[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程志华(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心体”何以可能——牟宗三关于“心体”及“圆教”的建构[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康宇(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程颢的经典诠释思路[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蔡天翊(北京大学哲学系).一“念”三义——湛甘泉的道德意识论[J].中国哲学史,2023,第6期
-
张品端(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从洛学到闽学——以“南剑三先生”与朱熹为考察对象[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刘军(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朱子注解“新民”的理论逻辑与历史意义[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高源(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欧洲文化高等研究院).中国道家经典最早传入北欧的诠释路径及其当代理论镜鉴[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姜智(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正谊明道视域下的董仲舒仁说探析[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王锟(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朱学抑或陆学:宋濂理学思想新论[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孙思冰(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论钱穆传统音乐观中的文化精神[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王志阳(福建省社会科学研究基地武夷学院朱子学研究中心).论朱子礼图思维的特征[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王顺然(深圳大学饶宗颐文化研究院).“丧”:庄子“吾丧我”的另一重隐喻——兼论“想象”的工夫何以可能[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李素军(北京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从“黄帝”与“一”的勾连中再谈“黄老”并称的缘由[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王尔(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疾虚妄”的政教逻辑:王充对万物变化的阐释与应对[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叶达(浙江大学哲学学院).从“络马首,穿牛鼻”的诠释看儒家人物之辨的多重面向[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曹瑜(首都师范大学哲学系).以关、洛为宗:吕祖谦心论探析及定位[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邱振华(清华大学哲学系).默识与体认:薛的穷理工夫论[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
裴东升(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六艺之教”:马一浮《论语》诠释的教化维度[J].中国哲学史,2023,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