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项丽慧1,2,林馥茗1,2,孙威江1,2,3,吴扬1,陈明招1,张沁芳1,周乐乐1,翁睿1(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闽台特色作物病虫生态防控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农林大学安溪茶学院).LED 黄光对工夫红茶萎凋过程香气相关酶基因表达及活性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黄玉婷1,钱文俊1,2,王博1,曹红利1,王璐1,郝心愿1,王新超1,杨亚军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外源Ca^(2+)及钙离子信号抑制剂对茶树抗寒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杭州),2015,第6期
-
黄丹娟,马建强,陈亮(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茶树DNA分子指纹图谱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田野1,王梦馨1,王金和2,韩宝瑜1(中国计量学院浙江省生物计量及检验检疫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吟春碧芽茶叶股份有限公司).茶鲜叶可溶性糖和氨基酸含量与低温的相关性[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李治鑫1,2,李鑫1,范利超1,2,韩文炎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源油菜素内酯对茶树光合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袁海波,滑金杰,邓余良,许勇泉,陈根生,汪芳,江用文,尹军峰(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省茶叶加工工程重点实验室/国家茶产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茶及饮料植物产品加工与质量控制重点开放实验室).不同环境湿度条件下萎凋叶色差变化分析[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杨广容1,王秀青2,谢瑾1,吕才有1,李永梅2(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云南农业大学龙润普洱茶学院).云南古茶园和现代茶园土壤养分与茶叶品质成分关系的研究[J].茶叶科学(杭州),2015,第6期
-
谢小芳1,2,添先凤1,江昌俊1,2,李叶云1(安徽农业大学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大别山区农林特色产业协同创新中心).茶树低温胁迫下microRNA实时定量PCR内参基因的筛选[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张家侠,孙钦玉,赵强,夏先江,丁勇(安徽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茶尺蠖雄成虫生殖系统形态学与组织学观察[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鲍忠赞1,董荣建1,邓昭浦1,谢炳涛2(平阳县食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平阳县质量技术监督检测院).基于陈茶特征香气成分的绿茶新茶和陈茶鉴定方法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许勇泉1,胡雄飞2,陈建新1,陈根生1,汪芳1,尹军峰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化学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基于单宁酶处理的绿茶茶汤沉淀复溶与回收利用研究[J].茶叶科学(杭州),2015,第6期
-
黄美蓉1,应浩1,江用文2,江和源2,杜琪珍1(浙江工商大学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EGCG纳米粒的制备及其抗肿瘤活性研究[J].茶叶科学(杭州),2015,第6期
-
刘小香1,孙爱华1,杜蓬1,陈文虎1,朱军莉2(浙江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茶多酚诱导铜绿假单胞菌交叉耐受性研究[J].茶叶科学(杭州),2015,第6期
-
肖强(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中国茶园小绿叶蝉的种名是小贯小绿叶蝉[J].茶叶科学,2015,第6期
-
李治鑫,李鑫,范利超,韩文炎(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高温胁迫对茶树叶片光合系统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潘玉成1,叶乃兴2,潘玉华3,赵仕宇1(宁德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福建农林大学园艺学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农业科学系).人工神经网络在坦洋工夫红茶感官品质评定中的应用研究[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骆慧敏1,宁敏2,徐迎波2,王程辉2,杜先锋1(安徽农业大学教育部茶叶生物化学与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烟草化学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安徽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多孔淀粉对茶多酚的吸附性能及其复合物抗氧化能力的研究[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韩晓阳1,2,张丽霞1,2,黄晓琴1,2,董玉惠1,2,李智1,2,尚涛3(山东农业大学园艺科学与工程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泰安市农业局).氮素转化菌对茶树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和养分含量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胡娟1,2,王丽鸳1,韦康1,成浩1,张成才1,2,张芬1,吴立赟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茶树CsCDF1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王定锋1,黎健龙2,李慧玲1,李良德1,王庆森1,吴光远1(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饮用植物研究所广东省茶树资源创新利用重点实验室).茶丽纹象甲白僵菌广东分离株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韩永涛,肖斌,钱文俊,梁少茹(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学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茶树CsbHLH2基因克隆及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杨亚萍,李永兰,梁月荣,陆建良,郑新强(浙江大学茶叶研究所).发根农杆菌抑菌剂的抑菌效果及对茶组培苗丛生芽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王丽鸳1,陈常颂2,林郑和2,韦康1,吴立赟1,冯素花1,成浩1(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不同品种茶树生长对氮素浓度的响应差异[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陈萍,邱培,程浩,周盈,龚淑英(浙江大学茶学系).茶叶对血小板活化的影响研究进展[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赵真,陈暄,王明乐,王伟东,Najeeb Ahmed,黎星辉(南京农业大学茶叶科学研究所).茶树磷酸烯醇式丙酮酸转运子基因CsPPT的克隆与表达分析[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莫凌,姚月锋,白坤栋,顾大形,曾丹娟,黄玉清(广西喀斯特植物保育与恢复生态学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中国科学院广西植物研究所).茶树新品种桂绿1号光合特性初步研究[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周超1,2,胡玉荣1,3,曾建明1,2,杨坚2,陈利燕4(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国家茶树改良中心农业部茶树生物学与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南大学食品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农业部茶叶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土壤因子对茶树硒吸收特性的影响[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
封槐松.2014年全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统计[J].茶叶科学,2015,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