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方素梅(百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经验与现代启示[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周晓燕,谭力,白文娟(宁夏社会主义学院;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现实困境与实践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李然1,严冬2(中南民族大学;新疆农业大学).西南土司的中华文化认同表达及实践逻辑 ——以播州土司为中心[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颜丙震,崔晓莉(贵州大学).协作与博弈: 明代土流共治下的土流关系[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汪益民1,成臻铭2(湖南工程学院;吉首大学).论元明清时期西南边疆土司承袭权力的地方化趋势[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廖钰1,李良品2(重庆大学;长江师范学院).元明清时期土司制度治理体系及治理能力初探[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张继焦1,吴玥2(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超越“民族—国家” 理论: 从“国家—民族”理论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杨玢1,任聪2(青海大学;山西工程技术学院).中华民族共同体视域下“两弹一星”精神传承与践行的时代指向[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王江成(中国社会科学院).“五族共和” 与民国初期中华民族共同体构建的两条进路及其演变[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景军(清华大学).囚徒心智与学术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何明,普成山(云南大学).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学知识创新的面向、 原则和焦点[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武沐,蔡立群(兰州大学).文化嵌入视角下个体增强中华文化认同路径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张海云(青海民族大学).文明互鉴视域下澜湄流域旅游合作发展的符码表征 ——以文化景观的多样性和认同为基础[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肖锐,朱鹏程(贵州民族大学).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耦合推进的贵州实践[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王经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化“双创” 赋能传统村落振兴: 内在机理、核心举措与实践路径[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王淑琴(中央民族大学;青海民族大学).关联与共享: 多民族地区传统手工艺的社会生命历程 ——基于青海省河湟刺绣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曹景文,夏薇(吉首大学).清初议罪废土政策的确立与国家一统 ——以田舜年案审议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都达启·萨日那(中国民族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根在东方: 匈牙利“鞑靼传说” 中的选择性历史记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张永帅,高延超(云南师范大学).时局、 地域与全面抗战时期的云南铁路建设[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刘洁(中国社会科学院).拉日江妥神山历史地名考略[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杨曾辉(湘潭大学).唐宋时期云贵高原中东部边防溪洞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张亚辉(厦门大学).第三等级的洁净与道德: 韦伯新教研究的民族学反思[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衡淑荣(西宁市文化馆).青海文化形象的塑造路径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李世愉(中国社会科学院).甘肃土司始于何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王明珂(北京大学;青海民族大学).边缘文本﹕ 以《川康民俗调查报告》 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陈锦萍(青海人民出版社).深耕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历史之力作 ——先巴、陈亚艳著《青藏高原各民族汇聚中华的历史》评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4期
-
薛其龙(云南艺术学院).多民族文化聚合与家国认同的图像叙事 ——巍山回族马如骥大院藻井画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杜靖(青岛大学).东北与西南: 鸟居龙藏在中国大陆、 蒙古和东西伯利亚地区的体质人类学考察活动[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边芸(青海师范大学).清代服制命案中的夹签制度[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