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锡江1,2,刘永兵2(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英语介词习得与概念迁移探究*——以介词IN为例[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胡家英,庞坤(东北农业大学).“脱离源语语言外壳”假说在汉英同传中语际转换障碍的消除[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谢群(黑龙江大学).语气词的主观意义研究——语气词主观意义研究系列之一[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金胜昔1,2,林正军1(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认知翻译模型构拟[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刘丹(黑龙江大学).跨文化交际能力构念与培养研究——跨文化、跨文本、跨主体视角[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代树兰(江苏理工学院).会话分析的缘起与进展[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齐品,史晓春(中华女子学院).输出驱动下大学生听说实践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包通法(江南大学;孔子与山东文化强省战略协同创新中心).论“象思维”样式与汉典籍外译[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彭玉海(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论文化概念的价值性[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杜军1,李福印2(川北医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事件的跨学科多视角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汤金霞,梅阳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中国科技典籍翻译策略之管见*——基于《蚕书》翻译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杨静(四川大学).指宾状语句的认知参照点分析[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叶其松(黑龙江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中心).德俄术语学比较[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佟和龙1,2,梅德明1(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现代汉语非核心论元的句法推导[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于桂玲(黑龙江大学).青豆:由杀手到圣母的蜕变*——以《1Q84》BOOK3为中心[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吴利琴(安徽财经大学).双语转换中的词汇产出过程[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刘岗,袁俏玲(湖南财政经济学院).简论语言思维模式的涵化[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王新,郭乃照(山西财经大学).英语教师课堂行为与学生评教关系的实证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马莲1,温昌斌2(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我国近代以来的科技译名规范工作[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魏在江(广东外语外贸大学).转喻模因的体验性认知基础[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龙瑞翠(燕山大学).《风流才子》中的欲望书写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黄小萍,侯国金(华侨大学).涉身调变致使动词构式的词汇-构式语用学分析[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王晶,杨莉萍(哈尔滨工业大学).语言本体论视域中的语境建构[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郭红(哈尔滨理工大学).《上帝保佑你,罗斯瓦特先生》中人的向恶本性与战争创伤[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马艳辉(哈尔滨理工大学).“的”字构式的意向性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邹春玲,牛连勃(哈尔滨理工大学).反语的同一性与被同一性[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邹丽丹(吉林大学).美国华裔诗歌的跨文化生态美学研究[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吴越(上海第二工业大学).生态视域中EFL写作测试与评估:迁移、构念与体系[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张秋杭(上海外国语大学).从汉语关系从句看AH假设和通格假设[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
张晓(北京印刷学院).英语中动结构的评价意义及其主观性[J].外语学刊,2015,第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