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张玉洁1,苑文华2,张武3(山东省气象局大气探测技术保障中心;枣庄市气象局;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两次长寿命孤立超级单体风暴结构差异性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王传辉1,姚叶青1,夏令志2,姚镇海1,丁国香1,罗艳1(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网安徽省电力有限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2018年初安徽省沿江地区输电线路舞动天气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吕越敏1,2,李宗省1,冯起1,李永格1,2,袁瑞丰1,桂娟1,2,李宗杰1,张百娟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近60年来祁连山极端气温变化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朱飙1,2,张强1,3,2,卢国阳2,李丹华2,李春华4(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甘肃省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与减灾重点实验室/甘肃省干旱气候与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祁连山区空中水汽分布特征及变化趋势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苏东生1,2,文莉娟1,赵林1,李照国1,杜娟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青海湖夏秋季局地气候效应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武威1,2,胡燕平1,2(河南省漯河市气象局;河南省沙颍河流域气象中心).沙颍河流域一次基于高分辨资料的降水相态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马元仓1,李岩瑛2,3,杨吉萍4,曾婷3,张爱萍4,张春燕3(青海省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省民勤县气象局).青海中北部边界层高度与不同灾害天气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何光碧1,肖玉华2,师锐2(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气象台).一次伴有高原低涡和热带气旋活动的持续性暴雨过程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王婷1,李照国2,吕世华1,3,姚闯1,马翠丽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青藏高原积雪对陆面过程热量输送的影响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蔡子颖1,2,3,韩素芹3,邱晓滨3,姚青1,张敏1,刘敬乐3,吴彬贵3,王雪莲3(天津市环境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天津市气象科学研究所).基于WRF/Chem模式天津地区重污染天气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陈燕1,张宁2,许遐祯1,陈兵1,买苗1,孙佳丽1(江苏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南京大学气候预测研究联合实验室/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沿海近地层强风风切变指数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郑怡1,杨成芳1,郭俊建1,张磊1,焦艳2(山东省气象台;国家海洋局北海预报中心).一次罕见的山东半岛西部海效应暴雪过程的特征及机理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张百娟1,2,李宗省2,王昱1,冯起2,邹海明3,李爱军4(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研究中心;青海省水文与水资源勘测局直门达水文站;甘肃省水文水资源局).祁连山中段大冬树山降水稳定同位素的环境意义[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徐潇然1,赵艳茹2,黄山3,毛文茜1,郭燕玲1,张文煜1(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复旦大学大气与海洋科学系大气科学研究院;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东亚、北非干旱半干旱区边界层高度的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朱文会1,2,毛飞2,徐影3,郑军1,宋立雪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工程咨询中心).三江源区植被指数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及预测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王华1,2,李宏宇3,仲跻芹1,吴进4,李梓铭4,吴剑坤1(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京津冀环境气象预报预警中心).京津冀一次罕见的双雨带暴雨过程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马英赛1,2,孟宪红1,韩博3,余晔1,4,吕世华5,6,栾澜7,李光伟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地球大气科学学院).黄土高原土壤湿度对地表能量和大气边界层影响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周林帆1,张述文1,李少英1,李彦霖1,王文强2(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陕西省气象台).城市下垫面对西安地区一次强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刘硕1,李得勤1,赛瀚2,田莉1,赵明1(沈阳中心气象台;大连市气象台).台风“狮子山”并入温带气旋过程及引发东北强降水的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王丹1,2,徐枝芳1,2,王瑞文1,2,张利红1,3(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14:00加密探空对区域数值预报系统的影响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范娇,陈科艺(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有无台风影响下西南涡特征统计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韦志刚1,2,朱献1,2,董文杰3,2,刘雅静1,陈广宇1,刘雨佳1(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CFSv2系统对2015年11月中国一次寒潮过程及其欧亚冷空气活动的预报评估[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侯冰飞,姜超,孙建新(北京林业大学林学院).基于雪雨比的黑龙江省降水相态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童金,叶金印,魏凌翔(安徽省气象台).江淮地区两次持续性强降雪过程大气环流及低频特征[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陶局1,易笑园2,赵海坤1,张文龙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天津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一次飑线过程及其受下垫面影响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何冬燕,吴蓉,田红,邓汗青,罗连升(安徽省气候中心/安徽省大气科学与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1971年以来安徽省秋季连阴雨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张天宇1,张丹2,王勇1,陈道劲3,李永华1,唐红玉1(重庆市气候中心;重庆市环境科学研究院;重庆市气象台).1951—2018年重庆主城区大气自净能力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周莉1,兰明才1,蔡荣辉1,黄娟1,江志红2(湖南省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转移累计概率分布(CDF-t)统计降尺度方法对湖南极端降水的模拟评估[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 李岩瑛1,2,3,蔡英2,曾婷3,张爱萍4,杨吉萍4(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省民勤县气象局).河西走廊0℃层高度与汛期降水及灾害性天气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9,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