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艳(长安大学外国语学院).佛经翻译对中国翻译理论的贡献[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冯大北(忻州师范学院元好问研究所).阿王老藏与五台山——基于《敕封清凉老人语录》的考察[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段建宏1,张瑞霞2(长治学院;兰州大学).五台山现存文殊寺庙的时空分析[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夏冬冬(北京大学哲学系).试析《不真空论》中的“名实无当”思想[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崔韩颖(南京大学哲学系与宗教学系).元代天如惟则禅师行事考[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张卓林(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唐代河东佛寺地理分布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张利国(中央党校哲学部).试论印光大师关于因果与格致诚正修齐治平的关系[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刘锦增(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元代诸帝尊崇五台山考[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米媛(北京大学哲学系).《文殊般若经》的核心理念和修学方法[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圣圆(觉群学院).赞宁儒律合一思想略窥[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崔正森(山西省社科院).关于法显忘身求法、创辟荒途的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汪海波(山东省汶上县民族宗教事务局).来自五台山的佛牙[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孟旭耀(山西省美术家协会).祈盼[J].五台山研究,2016,第2期
-
熊桂玉(湖北民族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藏传佛教的身体观[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冯桂华(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东林佛号”的仪式音声研究——兼谈梵呗与佛教音乐[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甘伟(中山大学哲学系).《楞伽经》的中道逻辑[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王群(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隋代山西佛寺地理分布[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齐子通(武汉大学历史学院).五代时期继颙大师的身世、出家及与辽朝关系[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彭瑞花(青海师范大学).菩萨戒东传日本研究[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张浩(南京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对星云大师“苦是人生的增上缘”的解读[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刘媛媛(南京大学哲学系).李通玄之“一真法界”思想及其对澄观的影响[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丁晓慧(安徽大学哲学系).近代中国佛教发展的困境及其复兴的内在契机[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王志超(山西省社科联).构建“五台山学”的尝试之作——评《五台山学探究》[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
韩焕忠(苏州大学宗教研究所).无尽禅意赵州茶——赵朴初对赵州“吃茶去”的体悟与赞叹[J].五台山研究,2016,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