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高存(天津商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国内重译理论研究评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戴曼纯,毛眺源(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二语习得的内在因素、外在因素、中介语属性及发展模式——从《剑桥二语习得手册》(2013)谈起[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王忻(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偏误—对比—认知:语言研究范式的新尝试——以“对中国日语学习者偏误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张志秀,文旭(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组合性的认知阐释[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余小强,吴珊(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多标记时态系统与英语复合句过去时的解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范莉(北京林业大学外语学院).语言的社会—文化决定论——《语言:文化的工具》评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韩巍峰(香港理工大学中文及双语学系).语义次级原则与二语习得[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盛文忠(上海外国语大学日本文化经济学院).汉日对比研究的前沿:理论与方法——第七届汉日对比语言学研讨会综述[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4期
  • 王守仁(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谈中国英语教育的转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汪晓莉1,2,李晓倩2(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基于语料库的莎士比亚戏剧汉译本范化特征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李强(上海大学中文系).生成词库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钟书能,黄瑞芳(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动补结构类型学的认知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高再兰(北京大学—香港理工大学汉语语言学研究中心;淮北师范大学文学院).介、连的词长特征与联系项轻重原则——类型学视角与跨语言调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胡美馨(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多声部赋格经注策略及其对中国经典“走出去”的启示*——以理雅各《诗经·关雎》注释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吴明军1,潘娟2(重庆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淮阴师范学院教师教育学院).语段理论框架下中国学习者英语代词的消解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张韧(陕西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范式、视野与态度*——Lakoff对Jackendoff (2007)的评论及启示[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卢信朝(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教育研究中心).原型范畴理论启示下的汉英同声传译简缩策略[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曲卫国(复旦大学外文学院).国家标准能让英语学科走出困境吗?——谈谈英语专业改革与英语学科建设的关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程晓堂(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关于英语课程目标设置依据的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张绍杰(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我国外语教学整体指导框架的缺失与建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 徐昉(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二语学术写作的引证能力及其发展特征:截面与历时证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