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卫东1,狄凯生1,2,3(天津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共青海省委党校).民族地区公众绿色意识与生活方式协同性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陈文烈,寿金杰(青海民族大学).民族地区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厘定、战略框架与推进理路[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罗意,张欣(新疆师范大学).生态人类学的四个时代 ——基于“自然—文化”关系理论范式转换的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郭未,马炬申(南京大学).远方与故乡: 农民工的流动范围、社会环境与健康结果 ——基于CMDS2017数据的多重假说检验[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杨筑慧,张巧梅(中央民族大学).“空心村” 绅士化过程中的驱动机制与空间特征 ——基于西南地区英村的田野调查[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孟红莉,郭炜淞(石河子大学).民族社会学视角下的语言态度量表编制与运用[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姜昕玫,海路(中央民族大学).数字乡村建设背景下民族地区语言服务效能与优化路径 ——以内蒙古通辽市蒙古族聚居区为个案[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席蒙蒙(中国社会科学院).西藏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侯学然(中国艺术研究院).内卷化与后殖民 ——以爪哇稻作农业为核心的讨论[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志通(兰州大学).民国时期甘南地区交通建设与民族交融[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红梅(西华师范大学).从回鹘文社会经济文书看元朝对畏兀儿地区的治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徐艳波(辽宁师范大学).灾害文化视野下拉祜族节日建构研究 ——以云南南美拉祜族乡搭桥节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柏悦(西北大学).“帝国知识”: 19—20世纪德国学界对丝绸之路的知识生产[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王剑利(中国社会学科院).中国“病友”考论 ——从民国时期的麻风病人叙事切入[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张永攀(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从甲冈到干坝: 1902年前后清朝驻藏官员的边务交涉活动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马慧芳(青海民族大学).西藏绿色消费政策发展脉络及演化特征 ——基于Nvivo的文本分析[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杨雅婷,陈宜彤(天津大学).平台从业者任务计量型劳动基准制度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赵旭东(中国人民大学;青海民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图景的自我与他者 ——一种基于文化转型人类学的世界观回顾与展望[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侯亚伟(陕西师范大学).1932—1933年林鹏侠西行叙事中的性别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徐义强,代梦(云南师范大学).揭开青藏高原托茂人的神秘面纱 ——杨德亮著《托茂人:一个边缘群体的经济、文化与现代性》评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李红岩(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文明起源与发展的跳跃性[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3期
-
陈文祥(北方民族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与实践中存在的若干问题[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游斌(中央民族大学).中国特色基督教思想体系的跨文化构建[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张晓林(华东师范大学).明末耶儒对话的两种诠释模式——以利玛窦、朱宗元为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成杰,杨鑫悦,任新民(云南大学).形气神韵: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本理路[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冯建勇,叶梓溦(浙江师范大学).博物景观的“国族”叙事——民国时期边疆博物馆建设与展陈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马明臣(吉林大学).全面抗战时期西北茶荒及困境与张力[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常宝(内蒙古师范大学).空间视域下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与演变过程[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马成俊,刘子平(青海民族大学).藏族山水文化形成的渊源、内涵及其生态价值[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
安芮,张应强(中山大学).边界、互嵌与交融——清水江中游“河边”与“高坡”的族群关系与共同体意识[J].青海民族研究,2023,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