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驰1,白莹莹1,刘晓冉2,刘川1,李永华1(重庆市气候中心;重庆市气象科学研究所).重庆旅游气象扰动模型初步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3期
-
李云1,张莹1,许金萍1,蒋晓梅1,杨聃1,梁明珠2(浙江省安吉县气象局;浙江省湖州市气象局).天目山地区重污染天气预测模型及其环流特征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3期
-
吕长春(周口市气象局).自贡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相关性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3期
-
王丽娟1,任永建1,陈正洪1,何明琼1,陈英英1,李芬2,刘静1(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上海电力学院电气工程学院).基于气温累积效应和炎热指数的夏季日最大电力负荷预测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张红梅,张深寿,连晨方(福建省龙岩市气象局).福建西南部一次特大暴雨的双偏振雷达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王文波1,李晓利1,赵华1,韩晓1,王旭2(山东省潍坊市气象局;山东省东营市气象局).“海棠”残留低压引发鲁中东部暴雨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焦洋1,李彦之2,田雪珊1,周艺3(济南市气象局;济南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气象局;威海市气象局).全球变暖背景下济南及其周边地区极端温度与降水事件变化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包慧濛,肖安,李葳,钱学成(江西省气象台).南方比湿特征及其与暴雨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左璇1,2,朱业玉1,2,郭鹏3,4,刘善峰5(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北京华新天力能源气象科技中心;国网河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郑州市短历时强降水变化特征及重现期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胡晓1,王曙兴2,徐璐1,张国超1,林陈爽1(宁波市镇海区气象局;宁波市生态环境局镇海分局).宁波地区臭氧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李彤霄1,2,刘佳3,李聪3,郑亚杰4,郭戈4(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郑州市气象局;黄泛区农场气象局).基于大豆观测数据的DSSAT和WOFOST模型模拟比较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张琴1,姚秀萍2,王喜3,荆涛1,魏光龙1,贾瑞1(淄博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培训中心;泰州市气象局).鲁中地区2015-2016年冬春季两次持续性霾天气过程的综合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段培法,孙雪,张璇,刘子贺,张庆池,杨莹(徐州市气象局).江苏省大气污染物健康风险评价[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邢蕊1,易笑园2,朱月佳3,冯呈呈4,王庆元2,马建铭5(天津市滨海新区气象局;天津市气象台;安徽省气象台;大连市气象台;天津海洋中心气象台).环渤海地区热带气旋远距离降水的统计分析与数值模拟[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王栋成,汤子东,邱粲,董旭光,曹洁(山东省气候中心;上海师范大学地理系).风廓线雷达
资料和L探空资料确定济南夏季边界层高度的对比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栗士棋1,2,刘颖2,3,杜付然4,李柯星5,程芳芳5,王国庆2(郑州大学水利科学与工程学院;水利部应对气候变化研究中心;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河南省水文水资源局;郑州市气象局).河南省主要流域径流量变化及其对降水变化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2期
-
吴薇1,2,郭旭1,2,尹娟1,2,杜冰1,2(四川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的质量评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牛淑贞1,2,张一平1,2,王迪2,曾明剑3,袁小超1,2,郝晓珍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台;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河南省分类强对流天气概率预报方法研究与应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李树岭1,2,赵玲1,3,花丛4,隋亚男1,2,张鑫2,徐盛荣5,景学义1,2(黑龙江省龙云气象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气象院士工作站;哈尔滨市气象台;黑龙江省气象台;国家气象中心;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哈尔滨市冬半年污染传输特征及潜在源区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司福意1,2,张一平1,3,赵海青4,李社宗4,王迪1,3(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焦作市气象局;河南省气象台;郑州市气象局).豫北“7·9”特大暴雨的形成与极端性探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秦亚兰1,2,郑丹1,周顺武1,马淑俊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中心;海宁市气象局;拉萨市气象局).郑州冬季黑碳气溶胶浓度变化特征及其与风速风向的关系[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熊秋芬1,2,苏小岚3,吐莉尼沙4,周雅蔓4(中亚大气科学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气象台).引发新疆强降水的中亚气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王冠岚1,孙莎莎2,孙柏堂3,李鹏远4(国家气象中心;山东省气象台;莱西市气象局;中国海洋大学).2018年6月青岛海域一次海雾过程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劳小青1,2,周方聪1,2,潘家利1,2,高燚1,2,张廷龙1,2,韦传波2,3,李敏1,2(海南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琼中黎族苗族自治县气象局).海南岛低压槽类天气系统雷达回波和地闪特征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
曹润东,陈军明,赵平(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地面观测资料地形高度订正对我国东部暴雨数值模拟的影响[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