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殷企平(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转型焦虑:文化观念流变中的《心之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3期
-
田臻(湖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构式研究展望:构式、心理与语言加工——Adele Goldberg教授访谈实录[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3期
-
杨敏1,符小丽1,2(中国人民大学外国语学院;信阳师范学院大学外语部).基于语料库的“历史语篇分析”(DHA)的过程与价值——以美国主流媒体对希拉里邮件门的话语建构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王恩旭,袁毓林(北京大学中文系).词义中物性角色的分布及其对词语释义的影响*——以“颜色语素+名物语素”复合词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苏炎奎,李荣宝(福建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认知压力和单词熟悉度对英语视觉词汇语义通达模式的影响*——来自视译和阅读眼动实验的证据[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杨大然(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生成性建构主义视角下动结式的核心问题探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余静(上海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从象牙塔到竞技场——翻译能力的社会学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李晶洁,侯绘丽(东华大学外语学院).硬科学论文中we的语义指向及话语行为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张薇1,2,廖毅3,陈晓湘1,2(湖南大学外国语与国际教育学院;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多伦多大学安大略教育研究院).工作记忆容量影响不同类型修正性反馈效用的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李恒1,2,江桂英3(江苏师范大学语言科学与艺术学院;诺森比亚大学人文系;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汉语情感效价空间隐喻的手势表达[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王治国(天津工业大学).少数民族活态史诗翻译谱系与转换机制探赜[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张翼(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他的老师当得好”句式:认知语法视角[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胡图南1,吴义诚2(浙江大学语言与认知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隐含复杂性:以[NP1+来+非处所NP2]构式为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谭业升.“对话西南地区外语工作者——外语类核心期刊主编论坛”在云南召开[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刘金凤1,王雪梅2(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外语学院;上海外国语大学教务处).十年磨一剑,励得梅花香——《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百科全书》评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2期
-
李强(上海大学文学院).从物性角色看汉语中动句中动词的语义约束[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于国栋,梁红艳(山西大学外国语学院).选择疑问句“X还是(Y)”中对于X的结构优先[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曾冬梅1,邓云华2,石毓智3(邵阳学院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中文系).从汉英偏正结构看构式的设计原理[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曾小荣1,马博森2(江西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物体指称行为中涉手模式与指称语的互动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覃江华(华中农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社会学途径的口译史研究——《纳粹集中营口译》介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程工(浙江大学).词库应该是什么样的?——基于生物语言学的思考[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魏榕1,何伟2(北京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外语与教育研究中心).《系统功能语言学的杂合性研究:语法、语篇和话语语境》(2016)评介[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武建国,陈聪颖(华南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批评性体裁分析:理论、应用与前瞻[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Paul Drew(Loughborough University).The Interface Between Pragmatics and Conversation Analysis[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陶贞安1,裴洲司1,陈佳璇2(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韩山师范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国家话语生态研究:新时代的语言学回应——“第一届国家话语生态研究高峰论坛”述评[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
乐明1,赵乐1,2,那日松3,张翼1(浙江大学外语学院;塔里木大学人文学院;杭州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句首词“这”的指别和称代用法及其回指可及性对比——一项基于新闻评论语料的量化研究[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8,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