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芷廷,张然,于悦悦(中国科学技术馆).探索科技馆儿童科艺融合类课程开发新思路 ——以“探秘声音之旅”系列教育活动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洪唯佳(中国科学技术馆).角色体验在儿童科学乐园设计中的应用初探[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杨治国1,邹洪瑶2(吉林省科技馆公共服务部;吉林省科技馆展教部).通过“影院+”模式提升特效影院的科普功能 ——吉林省科技馆依托特效影院开发“拓展性资源”的思考与实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李赞(中国科学技术馆展览设计中心展览研制部).神经教育学视角下的科技馆儿童科普展览设计[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郑漫丽(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产保护与研究部).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特点的展览策划实践与反思 ——以金沙遗址博物馆儿童展览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芦萱(天津自然博物馆).雅科夫列夫与中国早期博物馆[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张元元,智晓婷(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生态科普展览的环境—行为关系研究 ——以成都博物馆“人与自然:贝林捐赠展”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王琦1,郑春晖1,Adam S.Smith2(英国诺丁汉大学建筑与建造环境学院;英国诺丁汉自然历史博物馆).Curator一职在英国自然科学类博物馆中的管理、职能与培养[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苏昕1,王家伟2(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合肥安达创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儿童视角创设真实世界的生活情境 ——浅析科技馆儿童展厅创新设计理念[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朱敬(西安交通利物浦大学).民族志的兴趣与“人类学式”的收藏? ——伦敦科学博物馆20世纪的中国“科学”器物收藏与展览[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郭小军,刘枝灵,李嘉欣,吴彦旻(中国科技馆).“天和”试验舱(结构件)——中国科技馆展品[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2期
-
周婧景1,林咏能2,郑晶3,傅强4,吴彬5,陆敏洁6,高梦琛3,张文珺7(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台北教育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经营学系;南京博物院;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钱学森图书馆陈展部;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社教部).略论博物馆的“经常性观众” ——基于三家博物馆的实证研究①[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郑霞,程华(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线上藏品图文布局对观众信息获取的影响 ——一项眼动研究①[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覃雪波(天津自然博物馆文保技术部).观众有效参观时间调查分析 ——基于天津自然博物馆新馆生态厅的实证研究①[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傅翼,滕燨斋(浙江大学考古与文博系).为公众服务的博物馆分众研究:意义、思路与建议[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阮佳萍1,林笠2(中国地质博物馆;国家机关事务管理局).通过“参与科学探究的实践”培养“参与科学的能力” ——英美自然历史博物馆“公众科学”项目的实践与启示[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刘年凯(清华大学科学史系).论科学博物馆的藏品定名 ——中国博物馆藏品定名回顾和伦敦科学博物馆实践的考察[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汤婉琴,田珂,张佳怡,鲍贤清(上海师范大学).服务于高中生未来发展的馆校合作新方式探索[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唐罡(中国科技馆).科技馆内科技成就主题展览的策划与实践 ——以“礼赞共和国”展览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黄灵丽(上海自然博物馆(上海科技馆分馆)).基于前运算阶段认知特点的儿童教育活动研究与设计 ——以“袋鼠宝宝成长记”为例[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周婧景(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观众研究应用[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胡坤.科学之翼——浙江省科技馆展品[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朱幼文(中国科学技术馆).理念与思路的突破:从“馆校结合”到各类教育项目 ——“科普场馆科学教育项目展评/培育”带来的启示①[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
李广进(中国科技馆).中国科学技术馆题词史料拾遗[J].自然科学博物馆研究,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