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晓华(深圳大学人文学院).后人类美学的建构是否可能?如何可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罗崇宏(贵州师范大学文学院;贵州师范大学文学教育与文化传播研究中心).近代以来中国文学理论生产机制的生成与流变 ——以“言说语境”和“叙事方式”的流变为中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冯尔康(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暨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社会史从“社会生活”到“日常生活”研究的学术意义 ——读常建华教授“日常生活”论文感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国强(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历史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史学的思想与思想的史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文才(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古史话语体系的建构 ——从黎虎《中国古史分期暨社会性质论纲》谈起[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伯重(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旧题新解:唐代河朔藩镇研究 ——读张天虹《中晚唐五代的河朔藩镇与社会流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夏德靠(湖州师范学院人文学院).论《庄子》卮言生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张文喜(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在质疑中还原 在辩驳中探索——评介许斗斗教授的《质疑与辩驳》一书[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振纲(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存在何以可能?——评王政燃专著《牟宗三本体论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