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琼1,梅海霞2,秦孟晟1,张渊1,程远1(扬州市气象局;江苏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一次大暴雨过程中地形重力波拖曳作用的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陈琳1,陈彩珠2,胡雅君3,杨秀敏4,朱亚飞1(厦门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厦门市气象局;厦门市气象台;厦门市气象服务中心).基于熵权综合评价模型的福建省雷灾风险划分[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钟美1,皮波2,佘勇3,郑向东4(重庆市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民航重庆空管分局;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FY-3B TOU 与Aura OMI 卫星臭氧总量产品的比对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张骥1,刘艳群2,朱学超3,张羽4,植石群4,于洲5(鹤山市气象局;韶关市气象局;临沂市气象局;气候中心;湛江市气象局).雷州半岛水分条件变化特征及其与作物布局调整的相关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梁岱云,苏兆达,黄归兰(南宁市气象局).广西大明山冰冻天气概念模型及其预报方法[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曹敏1,朱晓晨2(中海油气象台;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地表太阳总辐射空间化模拟及其时空特征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江益1,2,王立俊1,2,郑虹晖1,2(海南省气象信息中心;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海南省实时能见度质量控制方法及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李妍君,陆甲,李艳兰,何洁琳,黄雪松,黄卓,周美丽(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2020 年广西气候概况[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李荣迪1,李华颜2,陆丽秋3,朱彦4(来宾市气象局;柳州市气象局;德保县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金秀县特色生态旅游气候资源评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覃弼勇1,黄肖寒1,陈燕丽2,莫建飞2,韦春苗1(河池市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近20 年河池市植被覆盖度时空演变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杨俊萍,符世钢,王卫民(云南省气象信息中心).云南FY-4/HRIT 接收站数据在MICAPS4资料流程优化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2期
-
刘国忠,周云霞,覃月凤,翟舒楠,梁嘉颖,黄明策(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2020 年广西暴雨灾害天气综述与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何慧,陆虹,覃卫坚,陆芊芊(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人工神经网络在月降水量预测业务中的研究和应用综述[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覃皓,农孟松,赖珍权,翟丽萍(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2020 年“1·24”广西大范围冰雹天气过程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浦吉存1,黄中艳2,高敏3(曲靖市气象局;云南省气象学会;普洱市气象局).云南气候特征与主要经济作物种植适宜性的关系[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蔡悦幸1,何慧1,陆虹1,朱丽云2,陆芊芊1(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2020 年6 月广西持续性暴雨的天气气候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刘洋,高鹏,徐娟,陈旭辉(甘肃省气象信息与技术装备保障中心).基于Mycat 的分布式技术在收集与分发系统中的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曾鹏1,钟利华1,郑凤琴2,史彩霞1,朱丽云1(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基于智能网格降水产品的降尺度释用技术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郭彬1,卓健2,周冬静1,苏彦1,毛家燊1,陈少斌1,奉意杰3(崇左市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技术装备中心).基于智能计算的广西大风短临预报预警系统的产品检验[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郝巨飞1,2,高俊喜3,杨允凌1,赵娜2,4,张建波1(河北省邢台市气象局;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任县气象局;河北省环境气象中心).邢台市大气水汽及云水变化的降水前兆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侯天宇,梁好,霍凯,赵敏,陈子煊,张春莉,苑超(天津市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基于智能物联网技术的天津城市积水监测预警系统[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刘少军,张京红,李伟光,陈小敏,佟金鹤(海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海南省南海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不同气候适宜区的橡胶产胶潜力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姜嘉俊1,王晓慧2,刘圣楠3(宁波市气象台;宁波市海曙区气象局;金华市气象局).微雨雷达在宁波典型降水过程中的表现特征[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郭媛1,卢炳夫1,黄伊曼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基于雷电易发评价体系下的广西雷电区划[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曾佩芳1,2,薛宇峰1,2,梁梅1,2,徐建军1,2,徐峰1,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气象研究院).台风“韦帕”的非对称结构特征及其登陆异常的成因分析[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孙明1,2,谢敏3,莫伟华2,陈燕丽2,潘良浩1(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台风过程对广西红树林净生态系统碳交换的影响研究[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李有华1,黎颖智1,刘世学1,齐朋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信息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预警信息在电视渠道发布的播控系统研发与应用[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
刘英轶1,丘良1,翟丽萍2,韩嘉乐2,张哲睿1(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突发气象灾害科普视频制作的创新模式 ——以科普视频《揭秘广西桂林临桂区“3·21”17 级大风》为例[J].气象研究与应用,2021,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