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何洁(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长春早期电影放映活动研究之辨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周婧1,2,付苗2(复旦大学新闻传播学流动站;山西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殖民统治下的早期大连电影放映业考察(1906—1931)[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冯国众(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从想象的人称视角谈“心象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吴思捷,余韬(浙江师范大学文化创意与传播学院).重回“上镜头性”——一次对影像观念的溯源性探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王垚(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新时代的影视创作,呼唤温暖的现实主义——新时代影视创作的温暖现实主义研讨会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5期
  • 陈旭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电影工业美学:理论源起、学术争鸣与拓展空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彭涛1,李芳芳2(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去家庭化”—“再家庭化”—“拟家庭化”——现代化进程中电影家庭叙事嬗变[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范虹1,2,罗婧婷1,3(长江师范学院传媒学院;台湾艺术大学传播学院;世新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后数字时代的“数字—影像”与“电影吸引力”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刘帆(西南大学文学院).中国电影学派的“苦情”传统、悲剧感与温情美[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林玮1,陈甜2(浙江大学影视艺术与新媒体学系;浙江大学广播电影电视研究所).新旧“故乡”的四种转换——以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电影为聚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许乐(山东大学文化传播学院).国产神怪电影的CG策略及现代观念转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丁珊珊,周倩闻(南京大学艺术学院).苏联电影《阿比西尼亚》在沪禁毁事件中的舆论抗争及其影响[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阮加乐1,孙甜甜2(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影视学系;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从印刷流通到电影动员——思想史中的中国早期媒介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王艳1,史博公2(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影研究所).政策与实践:新中国农村电影放映研究——基于中国电影社会学的考察(1949—1965)[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郑伟丽(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哪吒之死:英雄补偿、身份认同与时代纪念碑——基于文化记忆理论的哪吒形象经典化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朱晓军(浙江传媒学院文学院).“电影工业美学”建构的愿景与困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程伟(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茅盾对20世纪30、40年代美国输华电影的批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刘晓臣(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明场与暗场:滑稽戏对“十七年”电影的创作介入(1949—1966)[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李立(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四川大学).再启蒙:思想史视角下的电影工业美学[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程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赓续传奇与再造革命现代性——21世纪以来中国电影革命传奇叙事的策略与症候[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4期
  • 戢海峰,田义贵(西南大学文学院).观影空间的媒介化转型、认知路径及其后现代文化表征[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张小迪(北京电影学院美术学院).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第六代”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郝延斌(江南大学人文学院).悬置亚洲:在民族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简贵灯(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周剑云的戏剧批评追求及电影理论建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周子渝(成都大学中国—东盟艺术学院影视与动画学院).镜像双生的影像叙事范式——20世纪30、40年代的欧美街头纪实摄影与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共有7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