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闫怀康(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中国文化影像传播研究中心).重建“宫殿”:电影记忆叙事方法之蠡测[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劳拉·穆尔维1,安娜·贝克曼·罗杰斯2,安妮·范·登奥弗3,4,王棵锁5,6(伦敦大学伯贝克学院电影、媒介与文化研究系;瑞典哥德堡大学;南非自由州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艺术学部;山西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院;青年电影理论译介小组).《视觉快感与叙事电影》发表40年:女性主义电影研究三人谈[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李隽(扬州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斯蒂格勒的“电影时间”:从时间现象学到意识的政治经济学批判[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陈平1,王若寒2(南京艺术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南京大学艺术学院).物质性、技术装置与机器道德:作为媒介雕塑的录像艺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欧阳家庆(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罗明佑与中国影业联营公司(1940—1941)[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王健(福建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影视艺术系).塞尔维亚电影产业的新近观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罗伯特·C.艾伦1,林吉安2,钟蕊2(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美国研究系;华中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后影院观影时代下重新想象电影体验的历史[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王涵宇(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后电影状态下的劣质影像[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周颖南(厦门大学艺术学院).另一种电影“部署”:影像装置的跨媒介性与知识谱系[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侯光明1,2,李晓昀3,杜若飞3(北京电影学院国家电影智库;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传承中华优秀思想文化引领中国电影国际传播[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余燕莉(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电影如何表征马克思主义?——对居伊·德波论文电影的景观批判及其潜能的考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周厚翼(复旦大学哲学学院艺术哲学系).从“躯体”到“大脑”——具身媒介视域下现代电影的本体论转向[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王海洲1,2,孙天晨3(北京电影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电影的尺度:“金鸡奖”起源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李苒1,李佳仪2,丁幼晗1(北京电影学院国际交流学院;宁波诺丁汉大学国际传播系).声望体系与话语建构:中国电影金鸡奖与大众电影百花奖的品牌化路径[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钟瀚声(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电影学系).抗战时期中国“沦陷区电影”研究方法再思考——兼论英文学界的“满映”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王飞翔(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西宫影评”与新时期工人文艺观[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刘白芊(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美术与设计系).作为“元观看”的“博物馆摄影”:弗雷德与贝尔廷的两种论证思路[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张墨研(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何谓世界电影——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安爽(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以“白话现代主义”为方法:构建电影的另类现代性、全球白话与感知反身视域[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宋雨婷1,董翠香1,刘永宁2(华东师范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北京电影学院未来影像高精尖创新中心).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视阈下奥运电影研究[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贺庆玲(辽宁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辽宁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铁路为媒:清末中国东北电影的传入及放映[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张志庆1,2,张正午1(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山东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数字媒介时代的电影业与澳门的机遇[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段静宜1,郝雨涵2(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文化研究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研究院).电影与记忆·面向未来的传媒艺术学——“第八届全国电影学青年学者论坛”综述[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黄含(重庆工商大学艺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系).辉煌成就下的创作流变:伊朗电影十年(2011—2020)[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