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苹1,2,余晔1,3,4,赵素平1,3,4,董龙翔1,3,4,闫敏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甘肃省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2015—2017年中国近地面O3污染状况与影响因素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赵采玲1,2,李耀辉1,柳媛普1,周甘霖1,张铁军1,孙旭映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西北区域数值预报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北地区大气边界层高度变化特征——基于探空资料与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姜平1,2,刘晓冉1,朱浩楠1,朱宇2,曾文馨2(重庆市气候中心;中山大学).复杂地形下局地山谷风环流的理想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王婷婷1,2,冯起2,3,郭小燕2,3,李宗省2,3(兰州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内陆河流域生态水文重点实验室).1959—2014年古浪河流域降水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张兰1,2,徐道生2,胡东明1,张宇飞3,李怀宇1,梁之彦1,田聪聪1(广东省广州市气象台;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广州市气象公共服务中心).雷达反演资料的Nudging同化对华南暴雨过程短临预报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陈丹1,2,周长艳1,齐冬梅1(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夏季青藏高原及周边大气热源与四川盆地暴雨的关系[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李黎1,2,吕世华1,3,范广洲1,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营口市气象局;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夏季青藏高原地表能量变化对高原低涡生成的影响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孙玉婷1,2,赖安伟1,王明欢1,王志斌1,朱传林3,孙京1(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暴雨监测预警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公众气象服务中心;湖北省防雷中心).基于地形差异的闪电频数与雷达回波关系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沈新勇1,2,陈逸智1,郭春燕3,李小凡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内蒙古气象服务中心;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京津冀地区一次雾霾过程的污染分布及来源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李茂善1,阴蜀城1,刘啸然1,吕钊1,宋兴宇1,马耀明2,孙方林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和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近10年青藏高原及其周边湍流通量变化的数值模拟[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张丹琦1,孙凤华2,张耀存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辽宁省气象局沈阳大气环境研究所).基于BCC第二代短期气候预测模式系统的中国夏季降水季节预测评估[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王蕊,王慧,李栋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西北地区东部盛夏降水特征及对初春地表感热异常的响应[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裴坤宁,王磊,李谢辉,陈得圆(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一次变形场背景下的暴雨位涡诊断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苏玥1,2,玉山3,都瓦拉4,林泓锦1,Shagdar Gantiganbold5(内蒙古自治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重点实验室;内蒙古自治区生态与农业气象中心;蒙古国科学院地理与地质生态研究所).基于MODIS时间序列的内蒙古城市热(冷)岛效应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叶培龙1,刘新伟1,赵文婧2,杨晓军1,李艳3,刘卫平4(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省气象服务中心;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北区域气候中心).2016年8月甘肃省持续性高温过程及其异常大气环流特征[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沈润平1,郭倩1,陈萍萍1,李鑫慧2,王绍武1,师春香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高分辨率大气强迫和植被功能型数据对青藏高原土壤温度模拟影响[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陈悦1,2,3,李文铠1,郭维栋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季风系统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大学气候与全球变化研究院/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藏高原季风的季节内振荡特征[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李元寿1,2,贾晓红3,齐艳军1,成龙3,王根绪4(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资产管理事务中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荒漠化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多年冻土区土壤蒸散发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孙礼璐1,王瑞1,谭瑞婷1,姚秀萍2,傅云飞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基于TRMM PR和VIRS探测的青藏高原夏季横切变线云降水个例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陈纹锋1,郑有飞1,2,3,4,王立稳2,郑倩2,林彤5(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与污染控制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江苏省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宁夏回族自治区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基于DARDAR数据的中国地区不同光学厚度下冰云特性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郭铌1,芦亚玲1,韩兰英2,张某草3(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兰州区域气候中心;西峰农业气象试验站).应用长时序NDVI评价雨养农业区冬小麦全生育期受旱状况[J].高原气象,2019,第6期
-
徐丽娇1,2,胡泽勇2,3,赵亚楠1,洪潇宇1(赤峰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1961—2010年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尹承美1,何建军2,于丽娟3,焦洋1,周乐晨1(济南市气象局;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多尺度气象条件对济南PM2.5污染的影响[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张文军,李健,杨庆华,田庆明,王海燕(酒泉市气象局).河西走廊西部一次极端大风天气过程3次风速波动的动力条件分析[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肖柳斯1,2,3,张阿思1,3,闵超1,3,陈生1,3(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州市气象台;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GPM卫星降水产品在台风极端降水过程的误差评估[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孙玉稳1,董晓波1,李宝东1,段英1,胡向峰1,杨洋1,吕峰1,樊荣1,康增妹2,王建恒3,赵孝伟3,杨永胜4,范浩4,李德俊5(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河北省气象局;衡水市气象局;邢台市气象局;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太行山东麓一次低槽冷锋降水云系云物理结构和作业条件的飞机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
秦庆昌1,2,3,张琳娜1,于佳1,吴琳4(北京市气象台;北京师范大学全球变化与地球系统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怀柔区气象局).北京地区两次雨雪转换过程的相态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19,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