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国恺(北京工业大学文法学部;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社会管理研究基地).中国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行动主体及实现措施[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张彬1,2,李丽平3,赵嘉3,张莉4(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环境与贸易投资研究中心;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绿色贸易与投资专业委员会;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国际所;生态环境部环境与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贸易隐含碳责任问题分析与驱动因素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郇庆治(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文科建设视域下的生态文明研究[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陈阿江(河海大学环境与社会研究中心).循环社会的构建[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丁成日1,2,何晓3,朱永明3(郑州大学城市发展研究中心;马里兰大学;郑州大学管理工程学院).超大城市的增长及其对城市发展战略的影响[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杨孟禹,胡冰璇(云南大学经济学院).城市群发展对城市差距的影响——基于城市集群的视角[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王淞1,张中华2,赵玉焕3(中国社会科学院拉丁美洲研究所;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拉美、中国和欧美之间的产业碳关联分析——区分本地企业和外资企业[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于法稳(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新发展阶段中国生态经济学的历史责任[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刘洪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生态文明与中国法治革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郭永园1,徐鹤2(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南开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新时代绿色大学建设实施方略[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陈宗兴(十一届全国政协).繁荣中国区域科学[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投稿须知[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4期
-
王蕾,朱彤(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数字经济是否增加能源消费?——基于ICT应用研究的分析[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刘治彦1,邓兰燕2(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重庆市综合经济研究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难点与推进策略[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谢云飞1,黄和平2,徐斌3(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生态经济研究院;江西财经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研究——以我国2005—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为例[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董昕(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城市群研究室).新中国成立前中国共产党的土地工作思想[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宋迎昌(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城市价值观的中国化[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单菁菁(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安全工作的思想脉络与实践探索[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周密1,张颖昕2(南开大学中国城市与区域经济研究中心;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城市包容性研究述评与未来展望[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王洁,安敏,黄华(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双碳”背景下的城市生态经济发展——中国生态经济学学会城市生态经济专委会2021年学术年会综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张卓群(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流动空间建设工作的重大意义及辉煌成就——以铁路、公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为例[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院)-联合国人居署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联合课题组,倪鹏飞1,Marco Kamiya,郭靖2,徐海东1,彭旭辉1(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国城市践行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11的进展评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王业强(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中国共产党领导城市科技工作100年回顾及启示[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城市与环境研究》编辑部).投稿须知[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3期
-
高国力,李智(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的内涵及建设路径研究——以成都市为例[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张云飞(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我国生态反贫困的探索和经验[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
尹仑(西南林业大学地理与生态旅游学院;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西南生态文明建设研究中心).传统知识与应对气候变化:内涵、价值与途径[J].城市与环境研究,2021,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