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杜治伟(安徽大学文学院).论清代文言小说评点的特征及价值[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苏荟敏(云南大学文学院).宋代理学诗学的性情论及其当代意义[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王雨非1,周相录2(泰州学院人文学院;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悲哀的扬弃与受容:仁宗朝士人赴任之际的“以诗为词”与豪放词的初成[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张勇(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大慧派“忠义”宗风与诗风[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郑思捷(中山大学中文系).“文章在是”的会通之学与顾炎武“序事见指”说的批评史意义[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陈田珺(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比较视野中的中国古典戏曲“动情”说[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赵茂林(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毛传》标兴的阐释动机与历史渊源[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李进宁(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论屈骚神话是我国神话流变的中间环节及叙事特征[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岳淑珍(河南大学文学院).明代诗词曲之辨:源流·声韵·雅俗[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刘文勇(四川大学中文系).民国时期中国古典文论研究界“工诃古人”现象观察[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朱兴和(上海交通大学中文系).杨鸿烈《中国诗学大纲》勘校弁言[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郭青林(安庆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朱熹与桐城派文章学[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李莉(浙江大学文学院).理学与宋代诗学中的圆物[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黄振新(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方苞“即境以抒指”诗论[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李雯雯,严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诗可以群”的东瀛构建——寿苏会与赤壁会的中日场域转移[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沈喜阳(平顶山学院文学院).《管锥编》“观其会通”新释[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韩文涛(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杜光庭与青词的定体及转型[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冯晓玲(河北大学文学院).论郝敬文学思想中的“趣”——以《艺圃伧谈》为本[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沈思华,严明(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雅伦》在明清诗话体系中的新定位[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杜慧敏(上海政法学院语言文化学院).王国维《红楼梦评论》与晚清红学关系辨析[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孔妍文(北京大学中文系).王充《论衡》“造论著说”的文体学意义[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章华哲(北京大学中文系).“司空图作者说”与清人《二十四诗品》阐释[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李建中,熊均(武汉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的“媚雅”及其批判[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张思桥(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唐宋诗学与“大、小传统”——兼对“唐宋变革论”反思[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李智星(汕头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反思《文心雕龙》文学地理学的“北质南文”视域[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吴斌斌(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苏轼艺术理论的三重境界[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周琦玥(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以周韵为宗”与“不论南词北调,全系收音”的相得益彰——沈宠绥北曲音韵论“曲律—唱法”关系试发覆[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沈曾植,韩立平(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沉观斋诗》沈曾植批跋及短札辑录[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赵王玮(浙江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国家图书馆藏章钰过录《词选》批校本批语辑录[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 袁子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中国特色文论体系研究”高端论坛会议综述[J].古代文学理论研究,2023,第2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