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屈廖健,陈敏宣(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我国中小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研究的视域审视与发展取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马欣悦,陈朝阳,邹心鋆(江苏理工学院炎培学院;江苏理工学院社会科学处;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职教教师教育政策演变及改革取向 ——基于1985—2022 年的政策文本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王有升(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双减”背景下“学”的本义回归与练习价值的重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刘岩,杨琰,刘文(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留守儿童的注意和冲动特征与手机成瘾:有调节的中介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马浚锋,马浩鑫(福建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广州大学教育学院).高校科研创新效率的动态演进、区域差异及其收敛性研究[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吕寿伟(江苏大学教师教育学院).规范性重构与教育正义的范式转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吕小康,杨婷婷(南开大学社会学院).智能时代的社会心态及其治理:以ChatGPT 引发的心态危机为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郭元祥(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的使命及其践行(笔会)·构造开放性探索的未来学习形态[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吕立杰(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基础教育中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张铭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精品教材打造的价值定位、关系厘清与推进路向[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靳玉乐(深圳大学教育学部).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靳玉乐(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的使命及其践行(笔会)·坚持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基础教育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罗生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暨教育学部).基础教育精品课程建设的三大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和学新(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追求创新的基础教育教学改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王鉴(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教育强国建设背景下我国师范教育发展的战略选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钟善,张正峰(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社会主义教育家:中国大学校长的必然选择 ——李钟善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李先军,孙莉(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国际视野下教育史研究的热点主题、演变特征以及前沿预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靳玉乐,王鉴,吕立杰,罗生全,张铭凯,和学新,郭元祥(深圳大学教育学部;杭州师范大学中国教育现代化研究院;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暨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天津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育强国建设:基础教育的使命及其践行(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4期
  • 刘宝存,苟鸣瀚(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ChatGPT等新一代人工智能工具对教育科研的影响及对策[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胡思源1,郭梓楠1,刘嘉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从知识学习到思维培养:ChatGPT时代的教育变革[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陈洪捷,侯怀银,余清臣,谭维智,徐辉富,周川(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上海开放大学;苏州大学教育学院).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李西顺,方文惠(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中的问题与改进[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杜成宪,张月佳(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市存志学校).中国教育人物研究40 年回顾与分析(1978—2018 年)[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冯建军(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新时代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学体系建设成效[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黄亚婷,龚雨欣(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混合课程中本科生的深度学习何以发生:基于“教学—社交—技术”三角框架的考察[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王福兴,黄宇,冷晓雪,匡子翌(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自我生成教学促进多媒体学习:绘图的作用[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吴康宁1,石艳2(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院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培养“创新人”:中国教育回避不了的世纪挑战——吴康宁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侯怀银(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特征[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 叶浩生,苏佳佳(广州大学教育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理论心理学:中国自主心理学体系的未来[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第3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