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岩(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新时代传统手工艺发展热点与趋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刘文江,杨柳(兰州大学文学院).“花儿保护”相关研究的计量可视化及趋势解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杨栋(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大禹传说图像叙事与文本书写的多层互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叙事与仪式:傣族叙事诗的传承语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仙珠(青海民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青海蒙古族达罗牌的活态传承路径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谭宏(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理学院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变迁中的活态传承:新时代传统手工艺生产性保护的再思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巴胜超(昆明理工大学).石宝山歌会的文化基因与区域文化共同体塑造[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王通1,柏贵喜2,3(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中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文化基因对布依族枫香染艺术风格的形塑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罗正副(贵州大学历史与民族文化学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的探索与建设:读《生生遗续 代代相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系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毛小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传统与现代藏戏的两条路径——以《太子须大拏经》与《智美更登》关系为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邱慧芳1,刘琳琳2(北京理工大学体育部;中央财经大学).活态传承视角下传统武术发展探究——基于AIDMA模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李氏琼1,涂明1,姜申1,2(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文化遗产传播与创新活化实验室).理论研究的共时性剖面——以2021年度中国非遗学术文献的可视化计量分析为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辛雪峰(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观演关系与戏曲传承——论京剧元素在三意社秦腔音乐改革中的借鉴和应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李川(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教化”与“神意”:华夏、希腊海洋观的逻辑起点[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薛延年(中央美术学院).余杭纸伞制作技艺的传承及其文化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高亚成.高亚成作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高亚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8年海祭妈祖典礼[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高亚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2015年春祭妈祖典礼[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6期
-
刘托(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示释义[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曹李海1,2,托合提汗·司马义3(中共新疆区委党校;新疆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哲学教研部).共在与融通:玛纳斯奇史诗传承的文化叙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唐璐璐(北京外国语大学艺术研究院).行动者网络视域下表演类非遗项目与高校的联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李威(中国戏曲学院舞台美术系).戏曲舞台美术历史中的宫廷印记[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毛巧晖1,张歆2,杨赫3(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中央民族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节日民俗的资源转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曹天生(安徽财经大学中国宣纸发展研究中心).宣纸制作中的纸病原因与对策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次人才培养的理论内核与实践路向[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赵李娜(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一带一路”语境下我国西北民族口承语言民俗资源探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郝庆军(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发掘千年瑰宝,传递创新秘钥——解读“国五批”传统医药类非遗代表性项目[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张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艺术研究所).《玛纳斯》史诗集体口述史探微[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孙冬宁(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示研究中心).传统技艺“十八类”分类保护研究方法在非遗展览中的运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陈博涵(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定窑陶瓷的恢复发展与文化重塑[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