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李红霞(苏州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学院哲学系).海德格尔对《道德经》的理解与接收——从德译本《道德经》的选用与考证出发[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张任之(中山大学哲学系、现象学文献与研究中心).“爱的秩序”与“心的逻辑”——从奥古斯丁、帕斯卡尔到舍勒的“西方心学”疏论[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马克·米哈尔斯基1,张柯2(雅典大学;贵州大学哲学系).论舍勒与海德格尔的思想关联[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陈伟(肇庆学院政法学院).转依与还原——从唯识学看现象学的心性实践[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王珅(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王符及其知识论和认识论思想的现象学还原[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李革新(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论海德格尔和老子的本质差异性[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柯小刚(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心象·动作·对话:书法经验的现象学描述[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西南政法大学国学经典与人文教育中心).现象学与中国哲学——张祥龙教授与西南政法大学哲学系教师座谈会实录[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乌里希·梅勒,师庭雄(西北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客体化行为与非客体化行为[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尚静(索邦大学).“感通”与超越:“感通”问题的现象学初探[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梅文辉(崇文书局人文学术编辑部).从现象学“看”五重唯识“观”——五重唯识观的现象学诠释[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山口一郎,欧阳钰芳(中山大学哲学系).气的现象学——从唯识与神经现象学的观点出发[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吴瑞臣(中山大学哲学系).不可还原、无法取消的超越论自我之维——内格尔的自我问题与胡塞尔的超越论自我[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刘思言.2020年中国现象学研究论文与著作统计[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倪梁康(浙江大学现象学与心性思想研究中心).意识现象学的基本原理[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慧仁(杭州佛学院).关于后得智理论的一些梳理[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2期
  • 汪隐峰(湖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盲目的决心?——论海德格尔“决心”概念的“处境之透视”维度[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黄迪吉(中山大学哲学系).主观主义还是自然主义?——心理主义的性质辨析[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文晗(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哲学系).表象、享受与感性——试析列维纳斯对传统意向性理论的批判[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李南麟1,杨铮2(国立首尔大学;中山大学哲学系).胡塞尔生活世界的多元概念与生活世界现象学的诸领域[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张秋成(东北大学哲学系).感知经验对知识的基础作用辨析——基于胡塞尔现象学与分析哲学的对话[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丹·扎哈维,赵桂梅1,崔昕昕2(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南开大学哲学院).萨特《存在与虚无》中的交互主体性[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于涛(中山大学哲学系).胡塞尔范畴直观理论的两条出路行得通吗?[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魏琴(华中科技大学哲学系).第一哲学的“原罪”——阿多诺对胡塞尔现象学的批判[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韩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胡塞尔论世界视域的生成——从“类型”概念出发[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 奚颖瑞(杭州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格拉斯曼与胡塞尔[J].中国现象学与哲学评论,2021,第1期
首页 1 2 下一页 尾页 共有2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