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秉文,邵玉琢(北京语言大学阿拉伯研究中心).无法登岛的“文化难民” ——从《离别的记忆》到《砾石之心》跨越三十年的文化认同困境[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黄忠廉(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翻译学研究中心).汉译组构标记择优论 ——汉译语文研究之一[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曲涛,汤玉垚(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后殖民主义视阈下《亚瑟与乔治》中的白人性[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马泽军,王新宇(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庭审互动中被告人模糊语言的特征及语用功能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张睿(大连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总理记者会口译话语中的显隐意义建构研究 ——以语用预设为切入点[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韩东红(厦门工学院外国语学院).话语标记语“but”和“但是”在英汉演讲中的社会语用特征对比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边茜(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新”译者的“旧”翻译:奚若译《天方夜谭》[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王祖友(泰州学院外国语学院).《辛西娅·欧芝克小说中的犹太性研究》评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秦勇(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从语言的系统功能描写到语言类型学 ——回顾和展望[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张晗1,仇云龙2(深圳市新华中学;东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顺应论视角下的高校行政人员背称使用个案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王延博(浙江大学外国语言文化与国际交流学院).论格雷厄姆·斯威夫特《水之乡》中的生态伦理书写[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陶伟(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化学院).高校外语教师对跨学科研究感知的案例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杨丽嫒,丁建新(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新议题、新思想、新方法 ——国际韩礼德语言学研究会2021 年学术年会综述[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马志刚1,张孝荣2(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心/词典学研究中心;安徽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非宾格词素、致使义与汉语动结式词/句的句法辨析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征稿征订启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6期
-
张蔚磊(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新文科背景下国别和区域人才培养探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石文瑞1,刘风光2(大连外国语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大连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多视角小说文本世界构建的认知阐析 ——以《喧哗与骚动》为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肖慧珍,吴桐(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英汉“吃”类动词的词汇化模式对比分析[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肖雁,李民(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我国不同类型非外语类高校外语教育情况考察[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拾雪,吕佩爱(同济大学外国语学院).“荆棘冠”与“荆棘鸟”:解读伯莎·梅森与安托瓦内特的疯癫形象[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董革非,魏祎喆(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上”作为框架卫星语素在表征不同宏事件的结构中词汇意义扩展的历时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严辰松,陈冬兰(广西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趋向补语表征Talmy五类宏事件研究[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任龙波(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目的连动式的体相事件类型[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詹宏伟(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语言观定位与语言学课程的教学路径[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王洁(四川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冷战时期埃德加·斯诺对中美人文交流的推动[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
李金妹1,李福印2(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国语学院).事件融合的理论模型建构[J].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2021,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