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重奇(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西字典》(1604)音系及其音系性质研究[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倪博洋(南开大学文学院).从庄组三等韵的韵母演变看“内外转”[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王月婷(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变读系统中的“比较”标记——上古汉语方位词的变读规律及不变读原因[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李小军(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也谈“行”时间副词用法的来源及演变机制[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王莹(北京大学中文系).从语气副词到限定副词的演变——以“祇”“适”“唯”为例[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陈亮亮(西南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院).日藏内野本《古文尚书》附《释文》考论[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杨宝忠(河北大学文学院).大型字书疑难字新考[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王彤伟(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从“常所V”到“所常V”——兼及曹操墓出土石牌的语言考古问题[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尉侯凯(郑州大学汉字文明研究中心).释“焉以”[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张小艳1,余坚2(复旦大学出土文献与古文字研究中心;绍兴文理学院人文学院).纵横结合书写汉语词汇的生命史——读汪维辉《汉语核心词的历史与现状研究》[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张西平,李真编.商务印书馆新书介绍《西方早期汉语研究文献目录》[J].古汉语研究,2022,第4期
-
夏海燕(神奈川大学外国语学院).汉语自反类动词被动标记语法化原因探究[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周祥(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隋唐墓志文献典故词语考释[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蔡一峰(中山大学博雅学院).用为“迩”之“逐”诸字补说[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王长林(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汉语史研究所).日藏汉文古写本禅籍俗字研究价值略论[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宋洪民,尹义君,丁浩冉(济南大学文学院).从蒙、汉语言接触看“弼马温”的音义组合[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赵祎缺(新乡学院人文学院).清末抄本韵书《太极音韵》所记河洛方音[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臧志文1,陈建初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城市学院).《本草纲目》引《尔雅》植物异名考源四则[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孟繁杰1,李焱2(厦门大学;厦门大学中文系).从满汉合璧文献看语气词“啊、吧、吗、呢”的出现时间[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柳士镇(南京大学文学院).古汉语“主语+之+谓语”结构辨似[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虞万里(浙江大学马一浮书院).王念孙《广雅》“丽,施也”疏证今析[J].古汉语研究,2022,第3期
-
王进安,林一鸣(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古平声字今读仄声”现象摭考[J].古汉语研究,2022,第2期
-
席德育(浙江大学古籍所).《集韵》新见又读考[J].古汉语研究,2022,第2期
-
张定(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中心).汉语否定极性词及其来源研究[J].古汉语研究,2022,第2期
-
高列过1,孟奕辰2(华南农业大学人文与法学学院;浙江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基于语气助词的《道行般若经》文本形成探究[J].古汉语研究,2022,第2期
-
朱磊,陈昌来(上海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左传》动词直接连用的结构类型与组配功能考察[J].古汉语研究,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