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帆(北京师范大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历史学院).中华民族自觉意识的初步觉醒——从清末民初的历史教科书谈起[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杨共乐(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文明与文明观刍议[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何孟(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魏晋南北朝时期别传的史学价值[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田志光,梁嘉玲(河南大学黄河文明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镜鉴与变通:宋代士大夫的援史经邦[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王记录(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通史家风”与章学诚的通史思想[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赵满海(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论顾颉刚与汪宁生的治学特色与学术传承——以中国民族考古学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董立河(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狄奥多罗斯的普遍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孙卫国(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试论韩国近代史家朴殷植的民族主义史观及其历史著述[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邓锐(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国际长安学研究院).试论古希腊“历史认识”的原初内在状态——一种中西比较视域的分析[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曾贻芬(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缅怀恩师白寿彝先生[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匡列辉(湖南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史研究须思路清晰史料详实洋为中用——吴恩远先生访谈录[J].史学史研究,2022,第4期
-
汪高鑫(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易学视域下的欧阳修史学思想[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袁昆仑(辽宁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朝鲜英祖时期《御评两汉辞命》的编纂[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韩震(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以历史思维解读中国现代化道路[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刘开军(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衣钵相授:刘咸炘与弟子们的学术养成[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杨翔宇(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鹤声、郑鹤春《中国文献学概要》的学术特色[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琚小飞(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四库全书简明目录》版本考[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王羽飞(济南大学文化和旅游学院).罗马精神还是罗马实践?——论波利比乌斯历史理性的觉醒[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许洪冲(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清修“续三通”中“臣等谨按”功用刍议[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吴英(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唯物史观对重大历史和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王志跃(安阳师范学院历史与文博学院).《明世宗实录》史料价值考论[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鲁洋(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论《赈豫纪略》的荒政书写[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安凤仙(北京警察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狄奥尼修斯对早期罗马历史的构建——基于对《罗马古事纪》的考察[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
陈孔祥,姚芳芳,苏晓雪(安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跋涉在史学研究路上的“行者”——杨国宜先生访谈录[J].史学史研究,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