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瑶1,2,唐晓2,陈科艺1,胡柯3,梁胜文3,罗洪艳2,宋雅婷2,罗雪纯2,王自发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武汉市环境监测中心).新冠疫情期间武汉空气质量变化的多维观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张潇潇1,薛峰2,董啸2,林壬萍2(北京市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国家气候中心两个CMIP6模式模拟的东亚夏季风的季节内演变[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姜江,闵晶晶,王华,雷婷,乔媛,蒋志(北京市气象服务中心).基于自动站资料的近15年北京地区舒适度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郭琦1,刘少锋1,2,袁华1,2,李红梅1(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基于FLUXNET数据集对陆面模式CoLM能量通量的单点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李力锋1,陈雄1,李崇银1,2,黎鑫1,杨明浩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与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ISO活动特征的异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樊晓婷1,李英1,刘应辰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海洋大学海洋与大气学院).2018年1月青岛市一次重度污染雾——霾天气成因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陈媛1,颜玲2,周玉淑2,3,冉令坤2,3,杨帅2,平凡2(国能大渡河大数据服务有限公司;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院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大渡河流域一次暴雪过程的天气环流特征及关键环境要素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王兰英,王磊,张望(中国21世纪议程管理中心).过去十年我国大气污染防治科技工作进展及未来展望[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左群杰1,张万诚2,高守亭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云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高空急流的维持对我国南方暴雪的影响[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吴骥1,陈卫东1,字俣丞2,3,肖莹4(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网山西省电力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寒潮天气过程对风/光伏发电资源要素数值预报技巧影响的检验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6期
-
尹德震1,2,李芳1,林中达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生态脆弱区高温热浪和干旱历史变化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王文杰1,2,钱诚2,3,张宇1,封小凡2,3,张嘉仪4(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安徽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1961~2020年中国两大林区森林火险天气的多尺度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黎微微1,施红蓉2,3,4,陈洪滨2,5,唐熠1,何文英2(桂林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内蒙古草原浅对流云特征卫星观测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魏颖1,赵秀娟1,张自银1,徐敬1,刘志权2,孙溦3,陈丹1(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美国大气研究中心;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WRFDA-Chem三维变分同化系统的中国PM2.5和PM10资料同化试验[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张春阳1,2,李正泉3,肖晶晶3,周良女1,方贺3,张立波4,张含3(衢州市气象局;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浙江省气候中心;绍兴市气象局).长江三角洲地区人体舒适度时空变化特征[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陈以祺1,吴香华1,刘鹏2,刘端阳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交通气象研究所).降水统计预报模型的模拟性能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苏海锋1,2,戴新刚1,熊喆1,延晓冬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未来地球研究院).21世纪黑河流域降水统计降尺度及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周茹1,李昀英2,陆春松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基于CloudSat-CALIPSO资料的北极云宏观特征及形成机制研究[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陈青昊1,王秀荣1,于涵1,王媛2,赵嵘1,卢燕宇3(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新疆伊犁州昭苏县气象局;安徽省气象局).可见彩虹评估概念模型构建及全国范围内彩虹资源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5期
-
张桂欣1,刘祎2,祝善友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南京创蓝科技有限公司;南京信息工程大学遥感与测绘工程学院).城市建筑布局要素对区域热环境影响的ENVI-met模拟与分析——以南京江北新区部分区域为例[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黄慧珊1,刘少锋1,2,刘锐1(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地表热力非均匀性对近地层相似理论适用性影响的大涡模拟[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马宁1,2,3,任芝花4,王建英1,2,杨有林1,2,卫建国1,2,李新庆1,2(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信息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银川市大气混合层高度变化特征及其与空气污染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李张群1,2,肖子牛1,2,丁煌3,崔方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室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河南地区降水量和云量与地面太阳短波辐射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许晨璐1,袁慧玲2,吴玲芳1,柳贵钧1(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民航华北空管两代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数值预报系统的检验评估[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李宏毅1,肖子牛2(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不同地区湍流输送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许云凡1,2,向伟玲1,3,王自发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大气自净容量的算法及关键物理因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林琳1,2,卢楚翰1,周菲凡2,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2020年梅汛期强降水事件的预报误差来源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
李爽1,2,肖子牛1,丁煌3,李朝晖4(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国网河南省电力公司).中国地面太阳辐射季节异常与主要大气环流指数的关联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2022,第4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