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燕群,何勇,俞自涛,谷月玲,黄兰芳(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新时代“双碳”背景下能动专业“五位一体”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沈少华,郭烈锦(西安交通大学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系).新工科背景下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通专融合”课程体系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龚成勇,李仁年,何香如,韩伟,冯辉霞(兰州理工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兰州现代职业学院财经商贸学院,兰州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基于TRIZ创新理论的专创融合课程重构——以水电站课程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魏燕,武卫东,缪渝斌,陈家星,杨鑫鑫(上海理工大学能源动力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上海理工大学资产设备与实验室管理处).能源动力实验室安全虚拟仿真综合实验教学设计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黄群星,黄兰芳,王咨元,俞自涛,金滔,李裴婕(浙江大学能源工程学院).面向产业变革需求的能源动力类本硕衔接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于佳佳,黄利,邢慧慧,吕红能,李友荣(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本科生院重庆大学人事处).基于能源动力类专业学生国际化能力提升的助教制度改革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孟婧,唐上朝,张可,王小丹,邢张梦,程上方(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热流体课程实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及实践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华永明,段伦博,刘雪娇(东南大学能源与环境学院).青年教师高质量教学能力培养的探索和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尹少武,冯妍卉,童莉葛,罗春欢,豆瑞锋,王静静(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实践环节内容拓展与效果提升探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陈刚,方庆艳,张成,谭鹏,王晓墨,成晓北(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科研反哺引领热能工程专业省级教学团队建设的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付乾,廖强,叶丁丁,李俊,朱恂(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碳战略下新能源与储能科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袁寿其,贾卫东,杨启志(江苏大学).“以工强农、以融兴农”涉农工科专业集群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李云召,吴宏春,曹良志(西安交通大学核科学与技术学院,西安交通大学核电厂与火电厂系统国家级虚拟仿真实践教学中心).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核反应堆物理实践教学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锋,张青,包健,周小为,张羽,张娅男,潘良明(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教育认证非技术能力要求在专业课程中的达成——以核反应堆物理分析为例[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叶丁丁,廖强,付乾,李俊,朱恂(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重庆大学低品位能源利用技术及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交叉学科方向研究生培养方式与支撑体系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李印实,杨卫卫,何雅玲,何茂刚(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新工科视角下“热工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董春阳,尹少武,冯妍卉,童莉葛,罗春欢,豆瑞锋,王静静(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能源革命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究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周艳,苗展丽,陈海龙,王泽鹏(青岛科技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工科背景下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冉景煜,杨仲卿,秦昌雷,杜学森(重庆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融入“思政”与“文学”元素的“燃烧学”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裴刚,胡茂彬,舒歌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热科学和能源工程系).中科大新能源方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方庆艳,陈刚,张成,刘豪,王晓墨(华中科技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聚焦能力培养与提升的专业课过程考核方法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冀文涛,陈黎,任秦龙,戴艳俊,陈磊,郑春宇,方文振,李楠,毛帅峰,陶文铨(西安交通大学热流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数值传热学课程产学研探索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骆四铭,任丽红,李琼,赵晓峰,王利芬(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华中科技大学国际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同抗疫对来华留学生情感与行动的影响[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夏少军,谢志辉,孟凡凯,冯辉君,王超,孙丰瑞(海军工程大学动力工程学院).“能量系统热力学优化”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霜,李法社,翟玉玲,李舟航,朱光其,陈勇(昆明理工大学冶金与能源工程学院昆明理工大学教务处).工程热力学虚拟仿真平台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王祥锋,秦江,陈绍文,帅永,姜宝成(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新型研发机构框架下储能专业协同育人机制探索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邱琳,尹少武,冯妍卉(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面向国际化教学的热工学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刘晓燕,陈梦鸽,徐颖,马川,赵海谦,贾永英,孙浩(东北石油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系).大庆精神融入传热学课程思政路径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何茂刚,刘向阳,张颖(西安交通大学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课程思政及热力学的思政元素[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
陈绍文,罗磊,杜巍(哈尔滨工业大学能源科学与工程学院).燃气轮机原理课程思政融合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23,第A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