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赵淑萍1,吴昊2,温莹雪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学术委员会;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沉浸式新闻叙事的时空新变换与全景新感知研究——基于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报道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张恒军1,潘婧妍2(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连外国语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办公室).高质量国际新闻与传播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赵丽芳,王袁欣(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技术接受模型视角下新闻传播专业学生对ChatGPT的认知与应对[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郭小平,万晶晶(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从“脆弱性”走向“能动性”:应急传播中重大灾害事件的韧性治理[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刘鸣筝1,2,梅凯1(吉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吉林大学传播与社会治理研究所).从媒介技能到智媒价值观:智媒时代的媒介素养升维[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李星儒(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动力·困境·反思:产业市场环境下网络剧内容生产与传播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陆佳怡,吴紫萱(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主流媒体的数字叙事创新:以《人民日报》微博“烈士回家”报道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许加彪1,王彦婷1,孙洪宇2(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内蒙古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OBE教育理念下传媒类专硕实务能力的培养创新: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刘洁,杜娟,刘文蕾(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虚拟连接与无感交流:疫情期间中国新闻传播学者参与国际学术会议回眸[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李沛雨1,2,苗培壮3,虞鑫3(清华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学与新闻教育改革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专业思政与学科建设:新闻传播教育课程思政的逻辑起点与措施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杨洸(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教育强国战略下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人才培养创新——深圳大学健康传播产教融合模式探索[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薛文婷(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四重螺旋”创新生态系统视域下的体育新闻传播教育改革[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任孟山1,任泽阳2(中国传媒大学研究生院;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英国版中国故事”传播话语研究——基于推特平台英国主流媒体涉华债务议题的新闻报道[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高金萍(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话语·形象·话语权:全球传播生态下的中国共产党全球形象传播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沈浩1,刘亭利2(中国传媒大学国家舆情实验室;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国际认知战环境下我国国际传播人才培养创新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付晓光,覃雅婷(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从后乡土性视角看短视频社交媒体中的乡土性变迁——以抖音平台“D村”为例[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杨凤娇1,孔祥慧2(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移动阅读App中的用户参与行为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支庭荣,张入迁(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用户、技术、市场与社会治理的四重赋能:全媒体传播体系建设的关键问题与创新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雷建军,王静(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互动的影像书写:“人民影像”的人类学意义[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6期
  • 申金霞,巴毅然(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认知与情感:来华留学生短视频中的中国国家形象分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涂凌波1,2,3,刘梦青1(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学系;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论新闻报道中的“调查研究”工作范式——基于30篇记者采写手记的扎根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陈世华,刘爽(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视觉特效的多维审视[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董超1,白汶龙2,刘笑盈3,4(南京传媒学院;香港珠海学院文学与社会科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国际新闻研究所).ChatGPT赋能:深度人工智能时代国际话语权的新维度[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王润珏1,刘嘉音2(中国传媒大学国家传播创新研究中心;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逻辑转换与系统共生:后数字视域下媒体深度融合路径探析[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赵如涵1,刘寒月2(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记忆之场与文化造型:年代类互动新闻产品中的时空迁移[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袁锋1,2(华东政法大学传播学院传播法研究中心;华东政法大学知识产权法律与政策研究院).数字平台与新闻业的博弈:“科技风暴”浪潮下新闻监管的新趋势——对澳大利亚等国新闻强制议价制度的反思与启示[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崔林,吴昊(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我国广电媒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困局与突破路径[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佟雪娜,蒋雅丽(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数字中国背景下中华文明精神标识艺术传播的数字平台创新体系探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李彪1,宋扬2,邱珂3(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国家税务总局滨州市滨城区税务局).观众、用户、玩家:技术赋能逻辑下体育赛事转播中的客体身份与权力嬗变研究[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 谢清果1,2,韦俊全1(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华夏传播研究会).跨媒介·多模态·情景化:中华文化传承发展视角下典籍文化媒介传播模式新探[J].中国新闻传播研究,2023,第5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