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马庆凯,张雨宁(杭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对《“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的解读[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全根先1,张莉2(国家图书馆社会教育部研究馆;宁夏图书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历史回顾与影像记录[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张文婷(西藏民族大学管理学院;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旅融合背景下西藏非遗保护与开发研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梁莉莉,布瑞丰(宁夏大学民族与历史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的研究回顾及展望——基于CiteSpace软件的可视化分析[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许涛1,唐廷强1,史忠文2(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手工艺术学院).国际非遗保护视域下高校工艺美术专业建设的路径探索——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陈勤建(上海市非遗保护专家委员会;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兼中国城镇民俗专业委员会;华东师范大学).江南民俗类非遗的保护与实践[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吴鹏宏1,2,林静3,钱张帆3(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上海市群众艺术馆;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办公室).重塑非遗生命力——上海特色非遗保护的创新实践[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孙正国(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非遗传承人口述志的文化思考[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柯小杰(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四川文化艺术学院).夹纻佛造像艺术的传承、创新——《映世菩提——现代夹纻佛造像艺术》读后[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徐春燕(上海市金山区博物馆(金山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城市化背景下田山歌如何走向未来——以上海田山歌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王恩科(中国书法家协会).绚烂之极归于平淡——怀念恩师赵冷月先生[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丁辉(上海市徐汇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办公室).一口道尽千古事 双手舞动百万兵——徐汇区康健街道桂林班皮影的前世今生[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余俊钦(上海师范大学影视传媒学院).泉州世界遗产报道的媒介感知与地方认同[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曲敏君(山东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联升斋刺绣艺术的历史及发展[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丁慈矿(上海交通大学附属小学;上海师范大学小学语文教学研究中心).书道传薪,诲人不倦——怀念戴尧天老师[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曾刚.读懂非遗之美 传承技艺之道——上海市徐汇区董恒甫高级中学非遗活动[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费毅.十字绣《清明上河图》《琴棋书画图》[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宁波(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中心).筷子文化史是活态传承史[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孟茹,刘晓航(浙大城市学院品牌与会展传播研究所;浙江省杭州市武林街道文化站).新媒体时代街道级非遗主题馆的传播困境与对策——以杭州市武林街道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肖璞韬,顾军1,2(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北京联合大学历史文博系).从大数据看单田芳评书的影响力及其形成原因[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4期
  • 李晓东1,刘蓓蓓2(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天津大学建筑学院).欧洲高校文化遗产学设置分布原因与学科保护经验研究[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熊承霞(上海理工大学艺术设计学院).作为身体延伸的筷子及其文化隐喻[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李跃忠1,2,李娜3(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湖南科技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所;湖南省汝城县玉潭学校).影戏人生,苦苦求索——湖南宁乡县影戏传人杨升伟采访录[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向云驹(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非遗在地化传承的新破点[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冯莉(《民间文化论坛》,中国文联民间文艺艺术中心).为思想而立——在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求学的日子[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凌周飞(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史专业).饮食之道与文化认同:新加坡非遗“小贩文化”的启思[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沈策(中国艺术研究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培训中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列入机制额外议题研究综述[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张庆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验收专家委员会,中国艺术研究院).一项刻不容缓的记录工作——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程回顾与展望[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曹雄威1,胡红沐2(徽省行知学校;安徽省行知学校非遗部).校企合作培养“徽雕艺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与实践[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 杨丽琴(上海市青浦区文化馆).浅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乡村振兴的相互作用——以上海市青浦区为例[J].非遗传承研究,2022,第3期
首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