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周裕琼1,张梦园2(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传媒与文化发展研究中心;深圳大学传播学院).数字公墓作为一种情动媒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王凤翔(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服务中国式现代化:中国自主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建设的历史使命[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王刚(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基于观察数据的传播学研究设计[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甘莅豪(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华东师范大学国家话语生态研究中心).规约与博弈:维基百科自组织知识编纂中的命名政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邢梦莹(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参与模式下的争议性科学纪实影像创作——以纪录片《食物的演化》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王毅(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1920至1930年代中国新闻界危机与左翼记者的形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吴果中(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表征“新中国”:1950年代《人民画报》基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范式[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2期
  • 曾一果,凡婷婷(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重识“地方”:网红空间与媒介地方感的形成——以短视频打卡“西安城墙”为考察中心[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卞冬磊(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作为存在的媒介时间:手机与社交媒体的时间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张淑华,徐婷婷(郑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当代乡村女性的网络空间生产与角色困境——以豫中乡村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邱新有,陆锦华(江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微信群中的数字礼俗社会:一项关于壮族山歌媒介化的实证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张垒(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数字时代马克思主义新闻理论的自主创新[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沈荟,刘巧荣(上海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道德的竞赛”:抗战时期中共在港建立对外宣传网的行动逻辑[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周亚茹1,朱旭旭2(北京印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全面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美宣传的实践探索[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1期
  • 陈志聪1,周钰1,巢乃鹏2,王成军3(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深圳大学传播学院;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社会加速与传播游戏之间的张力:移动阅读的碎片化、多样性与持续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郭小安,赵海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观看的无奈与正义:数据社会液态监视的弥散性与能动性[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洪宇,陈帅(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数字冷战”再审视:从互联网地缘政治到地缘政治话语[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葛彬超(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劝服与奖励:主流媒体如何走进青年用户[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方晓恬1,王洪喆2(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寻访“缺失的一环”:冷战、现代化与香港传播研究的起源(1965-1982)[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王积龙1,张妲萍2,李本乾1(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传播学院;上海广播电视台).微博与报纸议程互设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腾格里沙漠污染事件为例[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周勇(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从元问题出发: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构逻辑与实践进路[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刘晓伟(华南师范大学新闻传播系;广州市新媒体与文化创意产业研究基地).皇权政治与中国古代报纸的二重演化[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 (《新闻与传播研究》编辑部).本刊来稿格式及引文注释规范(修订版)(自2019年1月起施行)[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第10期
首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