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邹成林1,翟瑞宁1,钦洁2,谭华1,黄爱花1,韦新兴1,黄开健1,莫润秀1,黄艳芬1(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业科学院).不同浓度PEG模拟干旱胁迫对玉米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杨石有1,张蕊2,吕宝乾2(海南大学林学院;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环境与植物保护研究所).有机硅silwet 408助剂对氯虫苯甲酰胺防治草地贪夜蛾的增效作用[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刘冰1,周红霞2,赵美茜1,张俊婷1,张祥辉1,刘金亮1,潘洪玉1,张艳华1(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靖宇县农业环境保护与农村能源管理站).玉米茎腐病生防菌株的筛选及抑菌作用研究[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隋丽1,路杨1,姜媛媛1,万婷玉1,2,徐文静1,张正坤1,李启云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内生性虫生真菌在生物防治中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侯清桂1,张君2,田磊1,徐梦真1,邹欢1,毛棣1,陈彦惠1,吴连成1(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基于SNP标记连锁图谱的玉米花期性状QTL定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王志伟,程丽丽,吴菲,孙未伟,宋有洪(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夏玉米花丝与穗轴伸长动态特征研究[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王英华,盛中飞,曲树杰,朱爱国,李文刚(山东省农业科学院试验基地服务中心).喷施“玉黄金”对夏玉米抗倒伏性能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刘志铭1,赵泰然1,张晓龙1,2,路明1,刘文国1,兰天娇1,2,王永军1,2,吕艳杰1,2(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吉林省不同年代主栽玉米品种生理成熟后的抗倒伏特性[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李瑞平1,2,3,谭化1,谢瑞芝2,罗洋1,郑洪兵1,隋鹏祥1,王浩1,刘武仁1,李少昆2,3,郑金玉1(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农村部东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业农村部作物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东北农业大学).东北玉米耕作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新型耕作制度展望[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崔宁波,范月圆,董晋(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玉米秸秆覆盖还田保护性耕作技术在东北地区的应用与发展路径[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兰唱,石卓,王少杰,焉莉,高强(吉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氮肥调控对东北黑土春玉米氮利用及氨挥发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陆欣春1,郑永照2,陈旭1,韩晓增1,邹文秀1,严君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通化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施生物炭和有机肥对白浆土理化性质和玉米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杨宸,何康来,王振营(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国家重点实验室).亚洲玉米螟蛀孔和越冬幼虫在玉米上的空间分布[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张梅1,2,董双月1,朱继元3,赵洪祥4(东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东北农业大学现代农业发展中心;公主岭市玻璃城子镇综合服务中心;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玉米产中生产技术社会化服务对生产效率的影响研究[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穆楠,朴红梅,李时群,栾天宇,朱哲,姜媛媛,李万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与信息研究所).《玉米科学》期刊影响力分析[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余娇娇,沈涛,张晓东,王雅妮(玉溪师范学院化学生物与环境学院).缺氮胁迫下玉米组蛋白乙酰化相关酶的动态表达特征[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王淑英,樊廷录,张建军,程万莉,赵刚,李尚中,王磊,党翼,杨智(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甘肃省旱作区水资源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西北春玉米子粒乳线和水分变化与灌浆特性的关系[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萨如拉,杨恒山,邰继承,李媛媛,于宗波(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不同改良措施对碱化土壤特性及玉米生长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郭晓旭1,杨恒山1,邰继承1,马日亮2,孟德2(内蒙古民族大学农学院/内蒙古自治区饲用作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内蒙古自治区农业技术推广站).浅埋滴灌下尿素减量配施UAN对春玉米根系形态及其生理特性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赵霞1,王浩然2,3,郑玉珍1,穆心愿1,杨豫龙2,付景1,刘天学2,唐保军1,李潮海2(河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河南省玉米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济源产城融合示范区虎岭高新片区管理办公室).砂姜黑土区玉米氮磷钾吸收利用的基因型差异[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谢惠玲,郭战勇,陈伟程,汤继华(河南农业大学农学院/省部共建小麦玉米作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玉米品种群的育种策略与应用[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郑向阳,李会霞(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玉米无叶舌种质10H045对F1代植株叶片生长态势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王美娟,韩洁楠,刘晓丽,张德贵,李新海,李明顺(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Ae显性突变体对玉米农艺性状及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分析[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刘翔攀1,王平1,吴承来2,李平海1,闫保罗1,张春庆2(泰安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作物生物学国家重点试验室).玉米自交系耐密性的SNP标记发掘[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孙晓慧,李春翔,刘玲玲,刘杉,韩笑,付畅,周羽,曾兴,王振华,邸宏(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育部寒地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生理生态重点实验室).玉米种子耐储性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及候选基因预测[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陈志英1,胡健1,王长进1,李从锋2,李文阳1(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利用转录组测序对不同贮藏温度处理玉米种子的苗期差异表达基因分析[J].玉米科学,2021,第6期
  • 王佳旭,王宏伟,姜文野,赵彬,满艳苹,张旷野,刁玉霖,朱康宁(沈阳农业大学农学院;铁岭县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中心).不同种植方式对玉米干物质积累、分配和产量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5期
  • 田福,聂金锐,周子渝,顾瑷璐,郑志颖,杨婷婷,黄怡,殷大伟,王智慧(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黑龙江省秸秆资源化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生物炭与化肥减量配施对玉米干物质、产量及氮、磷、钾积累转运的影响[J].玉米科学,2021,第5期
  • 努热曼古丽·托乎提,聂臣巍,余汛,白怡,程明瀚,王梓旭,金秀良,李卉(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河南理工大学;河海大学;长安大学).基于高光谱指数的叶片尺度叶绿素荧光参数反演[J].玉米科学,2021,第5期
首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6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