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锦源1,2,李彦生1,于镇华1,谢志煌1,2,刘俊杰1,王光华1,刘晓冰1,吴俊江3,Stephen J Herbtert4,金剑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豆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大豆栽培重点实验室/黑龙江省大豆栽培重点实验室;Stockbridge School of Agriculture,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作物-土壤氮循环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响应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王冰1,李慧敏1,2,操海群2,王桂荣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挥发性化合物介导的植物-植食性昆虫-天敌三级营养级互作机制及应用[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宋鸽1,史东梅1,蒋光毅2,江娜1,叶青1,张健乐1(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重庆市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监测总站).土壤管理措施对坡耕地侵蚀退化耕层的恢复作用[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李建鑫,王文平,胡璋健,师恺(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模拟酸雨对番茄光合作用和病害发生的影响及油菜素内酯对其缓解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姜春晖,孙旭东,唐燕,罗胜缤,徐闯,陈媛媛(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动物科技学院).姜黄素通过Nrf2信号通路对H2O2诱导奶牛乳腺上皮细胞氧化应激的缓解[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聂兴华1,郑瑞杰2,赵永廉3,曹庆芹1,4,秦岭1,4,邢宇1,4(北京农学院植物科学技术学院;辽宁省经济林研究所;北京市怀柔区板栗技术试验与推广站;林木分子设计育种高精尖创新中心).利用荧光SSR分子标记评估中国栗属植物遗传多样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陈茜1,刘英杰1,2,董勇浩1,刘金燕1,李炜1,徐蓬军1,臧云1,任广伟1(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职工进修学院).黄瓜花叶病毒侵染烟草对烟蚜生长发育、取食和选择行为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张清安1,2,徐博文1,陈博宇1,张宝善1,程爽2(陕西师范大学食品工程与营养科学学院;南阳理工学院河南省工业微生物资源与发酵技术重点实验室).超声降低红酒中高级醇含量对酒体风味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马雨阳1,官海翔1,杨昊轩1,邵帅1,邵逸群2,刘焕军1,3(东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与法学院;东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利用地形、土壤和作物信息辅助提高东北漫岗地数字高程模型精度的新方法[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孟鑫浩1,邓洪涛1,李丽2,崔顺立1,Charles Y.Chen3,侯名语1,杨鑫雷1,刘立峰1(河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华北作物改良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种质资源实验室;河北工程大学园林与生态工程学院;奥本大学/作物、土壤与环境科学系).栽培种花生株型相关性状的QTL定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杜宇1,范小雪1,蒋海宾1,王杰1,冯睿蓉1,张文德1,余岢骏1,隆琦1,蔡宗兵1,熊翠玲1,郑燕珍1,2,陈大福1,2,付中民1,2,徐国钧1,2,郭睿1,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微小RNA介导意大利蜜蜂工蜂对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跨界调控[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秦鸿德1,冯常辉1,张友昌1,别墅1,张教海1,夏松波1,王孝刚1,王琼珊1,蓝家样1,陈全求1,焦春海2(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棉花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湖北省农业科学院).基于部分NCII设计的陆地棉F1表现预测[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赵珂,郑林,杜美霞,龙俊宏,何永睿,陈善春,邹修平(西南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国家柑桔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柑桔品种改良中心).柑橘SAR及其信号转导基因CsSABP2在黄龙病菌侵染中的响应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赵晶晶1,周浓1,曹鸣宇2(重庆三峡学院生物与食品工程学院;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理学院).非生物胁迫下植物体内丙酮醛代谢的研究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许志英1,2,王佰翠2,马晓兰2,贾子苗2,叶兴国2,林志珊2,胡汉桥1(广东海洋大学滨海农业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基于小麦SNP芯片对簇毛麦6V#2和6V#4染色体及其与小麦6A、6D染色体的多态性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王光宇1,李晴1,唐文倩1,王虎虎2,徐幸莲2,邱伟芬1(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nuoB对莓实假单胞菌生理特性及在冷鲜鸡肉中致腐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周静茹,吴飞,陈学秋,黄艳,时恒枝,杜爱芳,杨怡(浙江大学动物科学学院/浙江省动物预防医学重点实验室).捻转血矛线虫Hc-hrg-2拯救血红素缺陷型酵母生长表型[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8期
-
张洪程,胡雅杰,杨建昌,戴其根,霍中洋,许轲,魏海燕,高辉,郭保卫,邢志鹏,胡群(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优质粳稻产业工程研究中心).中国特色水稻栽培学发展与展望[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熊若愚1,解嘉鑫1,谭雪明1,杨陶陶1,潘晓华1,曾勇军1,石庆华1,张俊2,才硕3,曾研华1(江西农业大学/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双季稻现代化生产协同创新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江西省灌溉试验中心站).不同灌溉方式对南方优质食味晚籼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马会珍,陈心怡,王志杰,朱盈,蒋伟勤,任高磊,马中涛,魏海燕,张洪程,刘国栋(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中国部分优质粳稻外观及蒸煮食味品质特征比较[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彭碧琳1,2,李妹娟1,胡香玉1,钟旭华1,唐湘如2,刘彦卓1,梁开明1,潘俊峰1,黄农荣1,傅友强1,胡锐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广东省水稻育种新技术重点实验室;华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轻简氮肥管理对华南双季稻产量和氮肥利用率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张明静,韩笑,胡雪,臧倩,许轲,蒋敏,庄恒扬,黄丽芬(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不同种植方式下温度升高对水稻产量及同化物转运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张洪程,邢志鹏,翁文安,田晋钰,陶钰,程爽,胡群,胡雅杰,郭保卫,魏海燕(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优质粳稻产业工程研究中心).生育约束型直播水稻生育特征与稳产关键技术[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褚光,徐冉,陈松,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湿交替灌溉对籼粳杂交稻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及其生理基础[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刘秋员1,2,周磊1,田晋钰1,程爽1,陶钰1,邢志鹏1,刘国栋1,魏海燕1,张洪程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长江中下游地区常规中熟粳稻氮效率综合评价及高产氮高效品种筛选[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韩展誉1,吴春艳2,许艳秋1,黄福灯2,熊义勤1,管弦悦1,周庐建1,潘刚1,程方民1(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不同施氮水平下灌浆期高温对水稻贮藏蛋白积累及其合成代谢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郑华斌,李波,王慰亲,雷恩,唐启源(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不同栽培模式对“早籼晚粳”双季稻光氮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蒋伟勤,胡群,俞航,马会珍,任高磊,马中涛,朱盈,魏海燕,张洪程,刘国栋,胡雅杰,郭保卫(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农业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优质食味粳稻控混肥一次性基施效应[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吕腾飞1,2,谌洁1,马鹏1,代邹2,杨志远1,徐徽1,郑传刚2,马均1(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四川省重点实验室;西昌学院农业科学技术学院).氮肥缓速配施对机插杂交稻氮素利用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