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晓帆1,2,段雨萱2,金露露2,王崇云1,2,彭明春1,2,李云2,王旭红2,马云飞1,2(云南大学生态学与地植物学研究所;云南大学生态与环境学院).基于优化的最大熵模型预测中国高山栎组植物的历史、现状与未来分布变化[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薛飞,张念慈,夏楚瑜,张健,王楚玥,李淞,周珺(北京工业大学城市建设学部城乡规划系).城市生态韧性水平空间评估及其驱动力——以北京市通州区为例[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邢文琦1,陈睿山1,卢俊港1,郭晓娜2(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生物入侵研究国际进展与中国现状——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刘慧丽1,陈浩1,2,董廷旭1,2,马丽1,诸鑫1,黄天志1(绵阳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工程学院;生态安全与保护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川渝地区NDVI动态特征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马银1,郑敏睿2,3,郑新奇1,4,5,郭文华4,6,刘孟兰1,李佳阳1,朱邦仁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数字政府与国家治理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国土空间大数据工程技术创新中心;自然资源部北京房山综合勘测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基于CA-Markov和MSPA的绿色基础设施预测与时空演变分析——以京津冀城市群为例[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冯君明1,冯一凡1,李翅1,吕硕2,马俊杰1(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河势特征分界下的黄河滩区周边城镇生境质量与景观格局演变[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袁沭1,2,邢秀丽1,2,居为民1,2(南京大学国际地球系统科学研究所;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遥感干旱指数时空特征及其对气候和地表覆盖变化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杨宁1,徐卫华2,欧阳志云2,蔡文博2,徐秉声3(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城市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标准化研究院).生态文明建设重点领域标准化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董春媛1,乔荣荣2,杨智程3,罗立辉3,常学礼1(鲁东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基于改进遥感生态指数的宁夏沿黄平原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李刚勇1,2,陈春波1,3,李均力1,3,彭建1,2(干旱区草地生态系统遥感监测实验室;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草原总站;荒漠与绿洲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低空无人机遥感在草原监测评价中的应用进展[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饶洁1,段丁琪1,唐强1,马明国1,韦杰2,贺秀斌3(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金佛山喀斯特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三峡库区地表过程与环境遥感重庆市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山地表生过程与生态调控重点实验室).三峡水库消落带植被高程梯度分异及其对生境胁迫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张宇1,余振2,栾军伟1,王一1,叶晓丹1,刘世荣3(国际竹藤中心竹藤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共建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1982—2020年东北森林带植被绿度时空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文国卫,黄秋良,吕增伟,赖文峰,施晨阳,朱晓如,蒋天雨,张国防(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气候变化情境下木荷潜在地理分布及生态适宜性分析[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陈天1,程瑞梅1,2,王丽君1,肖文发1,2,沈雅飞1,2,孙鹏飞1,张萌1,曾立雄1,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森林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南京林业大学南方现代林业协同创新中心).氮添加对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团聚体氮矿化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张予倩1,赵振斌1,李小永2,张大钊1,李洋洋1(陕西师范大学地理科学与旅游学院;扬州大学旅游烹饪学院).城郊保护地“三生”空间变化对社会生态服务价值的影响——以邛海国家湿地公园为例[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王彦峰1,2,肖波3,汪万福1,余星兴3,2,张雪3,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黄土高原蓝藻和藓类生物结皮对草本植物多样性及生物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王一1,2,栾军伟1,刘世荣3(国际竹藤中心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市共建竹藤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四川长宁竹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自然保护研究所).根系去除改变了毛竹林土壤酶活性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曾林辉1,周蕾1,寇亮2,迟永刚1(浙江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生态系统网络观测与模拟重点实验室).基于生长测量仪监测的亚热带地区马尾松多时间尺度径向变化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周阳1,权子豪1,段曼微1,严飞2,李香3,胡阳4,张东1,李凯1(北京林业大学生态与自然保护学院;福州海关技术中心;北京市绿地养护管理事务中心;北京市通州区林业保护站).基于林分昆虫多样性调查的传统灯诱法改进效果分析[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张力斌1,2,何明珠1,2,张珂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中国科学院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柠条锦鸡儿生物量分配规律与异速生长对氮、磷添加的响应[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吴立1,2,3,李晨晨1,马春梅4,管后春5,王心源6,张广胜7,路曙光1,李肖雪1,胡晓思1,周迎秋1,张红梅1(安徽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江淮流域地表过程与区域响应安徽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湖泊与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安徽省地质调查院;中国科学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皖西学院环境与旅游学系).巢湖碳氮地球化学沉积记录揭示全新世以来的环境演化[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李筱芹1,郑江2,万卓坤1,曾如奎2,丁钰玮1,宋以兴2,赵春娴1,冯雪1,倪达富1,付梅1,姚维志1,吕红健1(西南大学水产学院农业农村部长江上游水生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中心渔业资源环境研究中心;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雅砻江中游厚唇裸重唇鱼种群结构与生长特性[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陈炀1,张泽晋2,王芳1,3,李通3,4,宋秀芳5,6,杨幼清1,夏安全4,吴文超1,崔骁勇1,7,8(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中丹学院/中丹科教中心;格里菲斯大学地球健康和粮食安全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图书信息与档案管理系;北京燕山地球关键带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土壤微生物群落构建研究态势[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杨柏钰1,赛碧乐1,杨安娜1,张增可1,李曾燕1,张立1,牟凌1,王万胜2,杜运才2,刘海3,于再平3,郭超1,阎恩荣1(华东师范大学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上海市金山区海洋海塘管理所;浙江舟山市普陀山林场).上海大金山岛植被功能组成对草本植物、土壤动物和细菌多样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高梅香1,2,朱家祺1,2,刘爽3,程鑫4,刘冬5,李彦胜4(宁波大学地理与空间信息技术系;宁波市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宁波陆海国土空间利用与治理协同创新中心”;北京师范大学密云实验中学;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全国重点实验室).土壤动物知识图谱构建理论、方法与技术——以浙江天目山土壤螨类为例[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王雯倩1,2,蔡玉山1,2,肖湘1,2,段亮亮1,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东北林业大学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经营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老爷岭多年冻土小流域春季冻融期径流溶解性有机碳变化特征[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刘慧慧1,2,胡国铮1,3,干珠扎布1,2,冀国旭1,2,王子欣1,2,高清竹1,3,王庆锁1,严俊4,旦久罗布4(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国家农业环境数据中心;西藏那曲市草原站).高寒草甸植物群落功能多样性对不同生长期干旱的响应机制[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王忠文1,2,金红喜3,2,郭春秀2,汪媛艳2,马福元2,何芳兰1,2(甘肃河西走廊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研究站;甘肃临泽荒漠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甘肃省治沙研究所).干旱沙区生物土壤结皮发育对红砂形态及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陈晓海1,2,李银康1,2,应紫薇1,2,郭清扬1,3,颉晓勇1(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南海渔业资源开发利用重点实验室;上海海洋大学水产与生命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人为干扰栖息地退化对潮间带中华鲎幼鲎种群数量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 张瀚曰1,2,包维楷1,胡斌1,胡慧1,2(中国科学院山地生态恢复与生物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生态恢复与生物多样性保育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植被类型变化对土壤微生物碳利用效率的影响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3,第16期
首页 上一页 9 10 11 12 1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2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