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张雨婷,任叶飞,温瑞智,王大任,冀昆(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重点实验室).基于决策树考虑地形特征的场地参数估计方法[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刘博研1,解孟雨2,史保平3(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青海玛多MS7.4地震对周边活动断裂的库仑应力加载及发震概率增量的计算[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崔华伟1,2,郑建常1,万永革2,3,程宇豪4,杨帆4,孙庆山5,赵瑞1,许鑫2,3,柴光斌6(山东省地震局;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防灾科技学院;云南省地震局;辽宁省地震局;昌邑地震台).2021年云南漾濞M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其与2013年洱源、2017年漾濞地震的异同[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万永革(防灾科技学院;河北省地震动力学重点实验室).断裂带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断裂带产状方法及在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中的应用[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周智文1,何水原2,孟小红1,王俊1,方圆1,郑师警1,廖开训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中国地质调查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约束等效源稳定向下延拓方法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彭蓉1,王佳新1,刘子淳2,曹殿华1,李华飞3(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成矿作用与资源评价重点实验室;中海油研究总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薄互层地层震电波场响应特征[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曹新文1,2,孙知明1,黄宝春2,李海兵3(自然资源部古地磁与古构造重建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教育部造山带与构造演化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磁组构的分离与岩石构造变形分析[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高家乙1,李永华2,3,王志铄1,张扬1,贾漯昭1,李大虎4(河南省地震局;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震源物理重点实验室;四川省地震局).青藏高原东南缘地壳速度结构及云南漾濞MS6.4地震深部孕震环境[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王朱亭1,胡圣标2,王一波2,姜光政3,张超3(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雄安牛驼镇凸起区高渗性白云岩对上覆地层温度场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何旋1,申琪1,蒋凯1,李传志1,武冠佐1,冉亚洲1,靳春胜2,3,梁文天1(西北大学地质学系,大陆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创新研究院).细粒碎屑岩的常温和低温磁组构:以秦岭造山带白垩纪徽成盆地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王松,朱守彪(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断层破裂速度对地震动及其地震灾害影响的有限单元法模拟[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胡岩(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蒙城地球物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俯冲带库仑楔形体力学[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操玉文1,曾祥方2,3,李正斌1,王烁帆2,包丰2,谢军2,李丽4,李幼铭1(北京大学电子学院区域光纤通信网与新型光通信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大地测量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云南漾濞MS6.4地震信号的旋转和平动分量面波记录分析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李玉江1,邵志刚2,胡幸平1,石富强3,刘皓晴1,陈连旺1(应急管理部国家自然灾害防治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陕西省地震局).2021年3月19日那曲M6.1地震震源区应力应变特征及其动力学意义[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王阅兵1,2,李瑜2,蔡毅3,蒋连江4,师宏波2,江在森5,甘卫军1(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台网中心;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中国兵器北斗应用研究院;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GNSS观测的2021年5月22日玛多MS7.4地震同震位移及其约束反演的滑动破裂分布[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任彦宗,卢占武,张新彦,薛帅,王光文(自然资源部深地动力学实验室,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利用深地震反射剖面揭示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下地壳结构[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韩浩宇1,戴永寿1,宋建国2,万勇1,孙伟峰1,李泓浩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海洋与空间信息学院;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地球科学与技术学院).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塔里木深层超深层叠前地震子波提取[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崔清辉1,高原1,周元泽2,魏荣强2,李国辉1(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缅甸弧中部俯冲带下方地幔间断面起伏形态研究[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席继楼1,2,赵家骝1,高尚华1,2,王晓蕾1,李国佑3,张兴3,王涛3(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研究所;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地震局).青海玛多MS7.4地震前后秒采样地电场动态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杨小秋1,2;曾信3;石红才4;于传海1,2;施小斌1,2;郭兴伟5;王迎春6;任自强7;邵佳1,2;许鹤华1,2;卫小冬8;陈顺1,2;赵鹏1,2;庞忠和9(中国科学院边缘海与大洋地质重点实验室,南海海洋研究所,南海生态环境工程创新研究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广东海洋大学,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广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成都理工大学能源学院;长江三峡勘测研究院有限公司(武汉);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底科学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海洋科学考察中心).海底热流长期观测系统研制进展[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常健1,2,邱楠生1,2,李晨星1,2,张建勇3,李文正3,4,付小东3(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资源与探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地球科学学院;中国石油杭州地质研究院;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锆石He扩散模型与中国典型克拉通盆地古老层系热史重建[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苏金波1,2,杨微1,李孝宾3,王伟涛1,杨军3,陈颙4(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震局乌鲁木齐中亚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科学实验场大理中心;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基于气枪震源信号的云南漾濞MS6.4地震前后波速变化[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编辑部).2021年《地球与行星物理(英文)》编委会会议纪要[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2期
-
施闯1,2,周凌昊1,范磊2,3,张卫星4,曹云昌5,王成2,3,肖锋6,吕国卿6,梁宏5(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卫星导航与移动通信融合技术工业与信息化部重点实验室;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前沿科学技术创新研究院;武汉大学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河南省测绘工程院).利用北斗/GNSS观测数据分析“21·7”河南极端暴雨过程[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1期
-
袁媛1,申乐琳1,晏红明2(国家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云南省气候中心).年代际尺度的拉尼娜事件对中国西南地区冬季气温的影响[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1期
-
姚彦吉1,2,柳林涛1,盛敏汉1,2,许厚泽1(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利用标准时频变换方法在强噪声环境下无偏拾取地震P波、S波到时[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1期
-
李林芳,石耀霖,程术(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计算地球动力学重点实验室).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在中期地震预报中的探索 ——以川滇地区为例[J].地球物理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