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秀,叶昌,燕金香,李福明,褚光,徐春梅,陈松,章秀福,王丹英(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不同氮吸收效率水稻品种的苗期铵吸收特性及生长差异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胡继杰1,2,钟楚3,胡志华4,张均华1,曹小闯1,刘守坎2,金千瑜1,朱练峰1(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台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资源保护与遗传改良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红壤研究所/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溶解氧浓度对水稻分蘖期根系生长及氮素利用特性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曹小闯1,吴龙龙1,朱春权1,朱练峰1,孔亚丽1,陆若辉2,孔海民2,胡兆平3,戴锋4,张均华1,金千瑜1(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金正大生态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养分资源高效开发与综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绍兴沃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不同灌溉和施肥模式对水稻产量、氮利用和稻田氮转化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朱铁忠1,柯健1,姚波1,陈婷婷1,何海兵1,尤翠翠1,朱德泉1,武立权1,2(安徽农业大学;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沿江双季稻北缘区机插早稻的超高产群体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邓飞,何连华,陈多,田青兰,李秋萍,曾玉玲,李博,陈虹,王丽,任万军(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四川省作物生理生态及栽培重点实验室).不同日产量类型机插杂交籼稻的氮素吸收利用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许方甫,卞金龙,韩超,陈志青,刘国栋,邢志鹏,胡雅杰,魏海燕,张洪程(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优质粳稻产业工程研究中心).淮北地区优质食味粳稻温光适应性和最佳播种期[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张恒栋1,2,黄敏1,邹应斌1,陈佳娜1,单双吕1(湖南农业大学农学院;贵州黔西南喀斯特区域发展研究院).米粉稻籽粒直链淀粉积累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7期
-
王碧胜1,2,于维水2,武雪萍2,高丽丽3,李景4,宋霄君2,李生平2,卢晋晶2,郑凤君2,蔡典雄2(青岛农业大学农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河北地质大学水资源与环境学院).不同耕作措施下添加秸秆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相关因素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刘彦伶1,2,李渝1,2,张艳1,2,张雅蓉1,2,黄兴成1,2,张萌1,2,张文安1,2,蒋太明2,3(贵州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研究所;农业农村部贵州耕地保育与农业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长期施用磷肥和有机肥黄壤微生物量磷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卢慧1,袁玉洁1,张丝琪1,陈虹1,陈多1,钟晓媛1,李博1,邓飞1,陈勇1,李贵勇2,任万军1(四川农业大学/农业部西南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重点实验室;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基于3种方法的西南杂交籼稻稻米食味评价及品种优选[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朱佩佩,罗燚佳,向雯,张明磊,张剑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旱区作物逆境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农业部西北地区园艺作物生物与种质创制重点实验室).抗寒无核葡萄杂种胚挽救及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梁雨欣1,2,吴建祥3,李小宇2,张春雨2,侯吉超1,周雪平3,4,王永志2,4(吉林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生物技术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马铃薯Y病毒衣壳蛋白抗原表位分析及其快速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武翠卿1,孙静鑫2,郭平毅3,王宏富3,武新慧1(山西农业大学工学院;运城学院机电工程系;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农艺措施对谷子产量及抗倒伏力学性能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侯彤瑜1,郝婷丽2,王海江1,张泽1,吕新1(石河子大学农学院;石河子大学分析测试中心).棉花生长发育模型及其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进展[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陈华枝1,范元婵1,蒋海宾1,王杰1,范小雪1,祝智威1,隆琦1,蔡宗兵1,郑燕珍1,付中民1,2,徐国钧1,陈大福1,2,郭睿1,2(福建农林大学动物科学学院(蜂学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蜂疗研究所).基于纳米孔全长转录组数据完善东方蜜蜂微孢子虫的基因组注释[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吴迪,王佳玉,汤晓智,胡秋辉(南京财经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苏省现代粮食流通与安全协同创新中心/江苏高校粮油质量安全控制及深加工重点实验室).外源蛋白添加对全麦面团特性和面包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郑海霞1,高玉林2,张方梅2,3,杨超霞1,2,蒋健2,朱勋2,张云慧2,李祥瑞2(山西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植物病虫害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信阳农林学院农学院).马铃薯甲虫热激蛋白基因Ld-hsp70的克隆及温度胁迫下的表达特性[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宋彪1,2,3,徐凯悦2,3,王晓华2,3,郭九信2,3,吴良泉2,3,苏达1,3(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福建农林大学国际镁营养研究所).蜜柚果实不同空间部位植酸及矿质营养有效性的分布特征[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宣旭娴1,盛子璐1,解振强2,黄雨晴1,巩培杰1,张川1,郑婷1,王晨1,房经贵1(南京农业大学园艺学院;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vvi-miR172s及其靶基因响应赤霉素调控葡萄果实发育的作用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杨语嫣,李耀文,邢爽,张敏红,冯京海(中国农业科学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动物营养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体表温度的肉鸡温湿指数模型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陈璨,韩南南,刘洋,史晓维,司红起,马传喜(安徽农业大学农学院/农业农村部黄淮南部小麦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小麦Glu-3位点基因拷贝数的变异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邱东峰1,葛平娟1,刘刚1,杨金松1,陈建国2,张再君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优质水稻新种质ZY56的创制及评价[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刘函西1,吕浩1,郭广雨2,刘冬旭1,石岩1,孙志君1,张泽鑫1,张艳娇1,文莹楠1,王洁琦1,刘春燕1,陈庆山1,辛大伟1,王锦辉1(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哈尔滨农业科学院).大豆根瘤菌HH103 rhcN突变对结瘤能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徐翔1,解屹1,宋丽云1,申莉莉1,李莹1,王勇2,刘明宏3,刘东阳2,王小彦3,赵存孝4,王凤龙1,杨金广1(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四川省烟草公司凉山州公司;贵州省烟草公司遵义市公司;甘肃省烟草公司庆阳市公司).高效靶向降解烟草花叶病毒核酸的dsRNA筛选与大量制备[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王嘉琪1,董育红1,姜菊玲1,钱建宁1,魏文涛1,宋国亮2,焦金波2,关新新2,姬郭彪2,张业炘1(甘肃健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洛阳惠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基于PK15细胞的猪圆环病毒2型全悬浮培养工艺[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6期
-
蔡倩1,2,孙占祥1,2,郑家明1,2,王文斌3,白伟1,2,冯良山1,2,杨宁1,2,向午燕1,2,张哲1,2,冯晨1,2(辽宁省农业科学院耕作栽培研究所;国家农业环境阜新科学观测实验站;辽宁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辽西半干旱区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土地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5期
-
周群1,陈小飞2,阚蕊慈1,李玉1,曹慧1,彭艳伶3,张斌1,4(西南民族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华南农业大学兽医学院;西昌市畜牧局;青藏高原动物遗传资源保护与利用教育部/四川省重点实验室).2017-2019年四川地区猪A群轮状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5期
-
韩明会1,李保国2,张丹1,李颖1(大自然保护协会;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农业农村部华北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自然资源部农用地质量与监控重点实验室).再生农业——基于土地保护性利用的可持续农业[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5期
-
李旭,董炜灵,宋阿琳,李艳玲,卢玉秋,王恩召,刘雄舵,王萌,范分良(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植物营养与肥料重点实验室).秸秆添加量对土壤生物固氮速率和固氮菌群落特征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5期
-
高兴祥1,李健1,张帅2,张悦丽1,房锋1,李美1,柏连阳3,张双应4(山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山东省植物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南省农业科学院杂草生物学及安全防控生物学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侨昌现代农业有限公司).节节麦在山东省冬小麦田的扩散蔓延及对甲基二磺隆抗性测定[J].中国农业科学,2021,第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