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于一凡,胡玉婷(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社区建成环境健康影响的国际研究进展——基于体力活动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和思考[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褚冬竹1,2,3,魏书祥1,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Lab.C.[architecture]设计与研究工作室).轨道交通站点影响域的界定与应用——兼议城市设计发展及其空间基础[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吴志宏,吴雨桐,石文博(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内生动力的重建:新乡土逻辑下的参与式乡村营造[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黄勇1,石亚灵2(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历史文化名镇保护更新——以重庆偏岩镇为例[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王德1,王灿1,朱玮1,宋姗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名古屋大学大学院).商业综合体的消费者空间行为特征与评价[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李和平1,2,林立勇1,3,刘英婴1,2,曾靖1,3(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重庆市规划局两江新区分局).新型“邻里中心”设计模式研究——基于重庆两江新区花朝街道“邻里中心”研究的思考[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陆邵明(上海交通大学城镇空间文化与科学研究中心).空间·记忆·重构:既有建筑改造设计探索——以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宿舍为例[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姚栋1,黄明卓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伟赛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ICT技术的社区养老设施空间绩效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庄宇1,袁铭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中铁上海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核心城区轨道交通站域客流量对开发强度的影响分析[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史永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面向环境调控的建构学及复合建造的轻型建筑之于本议题的典型性[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钱锋1,杨丽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高密度人居环境生态与节能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中的BIPV技术数字化研究——以同济联合广场为例[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卢健松1,朱永1,2,吴卉3,郭秋岩1,姜敏1(湖南大学建筑学院;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洪江窨子屋的空间要素及其自适应性[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杨定海1,肖大威2(海南大学园林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海南岛黎族传统建筑演变解析[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周晓红1,卢骏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天华建筑设计院).上海市农村动迁安置住宅小区居民户外活动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姜涌1,朱宁1,刘明正1,王强2,袁汝海3,金容善4(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清华大学;清华大学房管处;东京大学大学院).既有住宅改造中的工业化整体卫浴间技术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郭昊栩1,李茂2(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居住保障性的户型体现——岭南保障性住房户型评价[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刘松茯,陈思(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气象参数对砖构文物建筑酥碱的影响[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戴俭1,2,常丽红3,2,钱威1,2,常浩4,2(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北京市历史建筑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河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古建筑木构件内部缺陷无损检测的方法与应用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万邦伟1,2,彭昌海2,穆艳娟3,万蕴4,易飞宇5,胡婷婷1,2(东南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深圳市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香港城市大学;四川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南京地区办公建筑室内光环境实地调研[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李斌1,谢凡2(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小城镇居民婚俗礼仪行为变化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林文洁,张茜,马哲雪(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社区型养老机构厨房区功能流线与空间设计研究[J].建筑学报,2017,第2期
  • 王琼1,2,季宏1,2,陈进国3(福州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乡村保护与活化的动力学研究——基于3个福建村落保护与活化模式的探讨[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张智敏(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历史文化研究中心).水患压力下的传统岭南水乡聚落形态解析——以珠江三角洲桑园围四村为例[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张力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桃花源外的村落——中国乡土建筑的研究拓展及其意义[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徐好好1,李芃2,李睿3(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建筑与环境艺术设计学院;象城建筑).五图五书:泮塘五约微改造记录[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贺勇,孙炜玮,孙姣姣(浙江大学建筑系).面向土地与生活的建筑学思考与教育实践[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崔愷1,郭海鞍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踏影寻乡音,筑舍解乡愁——玉山佳处之“读书舍”昆曲学社意匠解析[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 曹劲(广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关怀与唤醒——微观视角的乡村文化遗产传承与复兴[J].建筑学报,2017,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0 11 12 13 1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