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莫冉,宋卫信,李群,张锋(甘肃农业大学理学院).代谢互养关系在维持微生物物种多样性中的作用[J].生态学报,2021,第16期
  • 范峰华1,2,郑荣波3,刘爽1,2,郭雪莲1,2(西南林业大学湿地学院;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西南林业大学化学工程学院).二氧化钛纳米颗粒对沼泽土壤反硝化和N2O排放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6期
  • 谈金豪1,2,蔺丹清1,2,代培1,2,张家路1,2,刘凯1,2(农业农村部长江下游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淡水渔业研究中心).镇江长江豚类省级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1,第16期
  • 赵翔1,2,贺桂珍1,2(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基于CiteSpace的DPSIR研究回顾及展望[J].生态学报,2021,第16期
  • 朱佳兴1,2,3,周慧1,2,3,熊育久4,5,严恩萍1,2,3,莫登奎1,2,3(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林学院;湖南省林业遥感大数据与生态安全重点实验室;国家林业局南方森林资源管理与监测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山大学广东省南方水安全调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无人机近景摄影技术在崖壁植物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J].生态学报,2021,第16期
  • 董建红1,张志斌1,笪晓军2,张文斌1,冯雪丽1(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中国城市发展研究院有限公司西北研究院).“三生”空间视角下土地利用转型的生态环境效应及驱动力 ——以甘肃省为例[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周婷1,陈万旭2,3,李江风1,梁加乐1(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公共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理与信息工程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空间规划与人地系统模拟研究中心).神农架林区人类活动与生境质量的空间关系[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杨文越1,李昕1,陈慧灵2,曹小曙3(华南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湖南工商大学旅游管理学院;陕西师范大学全球区域与城市研究院).基于多出行模式两步移动搜索法的广州多尺度绿地可达性与公平性研究[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熊曦1,2,肖俊1(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商学院;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生态经济与绿色发展研究中心).武陵山片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时空分异 ——以六个中心城市为例[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鲍艳磊1,2,3,4,田冰1,2,3,张瑜1,2,3,渠开跃5,李炜6,钱金平1,2,3(河北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河北省环境演变与生态建设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环境变化遥感识别技术创新中心;河北水利电力学院水利工程学院;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系;河北地质大学土地资源与城乡规划学院).雄安新区河流健康评价[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张子胥1,2,于倚龙1,李永强1,焦树英1,董智2,韩国栋3,徐子云1(山东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肥资源高效利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泰山森林生态站;内蒙古农业大学草原与资源环境学院).放牧强度对内蒙古荒漠草原土壤有机碳及其空间异质性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涂娜1,2,严友进1,2,3,戴全厚1,2,任青青1,2,蒙文萍1,2,4,朱列坤1,2,岑龙沛1,2(贵州大学林学院;贵州大学土壤侵蚀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贵州省森林资源与环境研究中心;贵州省植物园).喀斯特石漠化区典型生境下石生苔藓的固土持水作用[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黄磊1,2,张永娥3,4,邵芳丽1,2,余新晓1,2(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国家林业与草原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重点实验室;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冀北山地天然次生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李金业1,陈庆锋1,2,李青1,赵长盛1,冯优1,李磊1(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分析测试中心;山东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学院).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微生物多样性及其驱动因子[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郑博福1,2,黄琼瑶1,陶林3,谢泽阳1,艾彪1,朱元皓1,朱锦奇1,2(南昌大学资源环境与化工学院鄱阳湖环境与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生态文明研究院;江西省吉安环境监测中心).赣南地区景观格局变化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王全成1,2,郑勇1,2,宋鸽1,2,金圣圣1,2,贺纪正1,2(福建师范大学湿润亚热带山地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亚热带次级森林演替过程中模拟氮磷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及土壤养分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鲁绍伟1,2,李少宁1,2,刘逸菲3,徐晓天1,2,赵娜1,2(北京市林业果树科学研究院;北京燕山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测研究站;沈阳农业大学林学院).北京市退耕还林生态效益评估[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王鑫1,任亦钊1,黄琴1,邓小兵1,陈才文2,邓洪平3(四川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四川省合江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基于GIS和Maxent模型的赤水河地区濒危植物桫椤生境适宜性评价[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李旭1,2,谭钠丹1,吴婷1,程严1,刘世忠1,傅松玲2,李义勇2,刘菊秀1(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管理重点实验室;安徽农业大学林学与园林学院).增温对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4种幼树生长和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刘畅1,2,胡尚春3,唐立娜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城市环境与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寒地校园植物群落对大气细颗粒物浓度的消减作用[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鲁梦珍1,2,3,杜虎1,2,宋同清1,2,彭晚霞1,2,刘坤平1,2,苏樑1,2,曾馥平1,2(中国科学院亚热带农业生态研究所亚热带农业生态过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环江喀斯特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木论喀斯特常绿落叶阔叶林木本植物萌生特征[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杨文杰1,2,巩前文1,3,林震2(北京林业大学绿色发展与中国农村土地问题研究中心;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研究院;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市生态涵养区生态资产时空格局及驱动因素[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姚焱中1,李诗婷2,苏美蓉2,廖乐乐2,徐超2,岳文淙2(辽宁大学环境学院;东莞理工学院生态环境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区县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方法 ——以东莞市各镇区为例[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王玉琴1,2,宋梅玲1,2,鲍根生1,2,尹亚丽1,2,王宏生1,2(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青海省青藏高原优良牧草种质资源利用重点实验室).防除狼毒对狼毒斑块植物-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黄婷1,2,王晓锋1,3,2,刘婷婷1,4,庞吉丽2,陈彦蓉2,吴文洁2,赵舒宁2,吴胜男1,3,2,王继龙1,3,2(长江上游湿地科学研究重庆市重点实验室;重庆师范大学地理与旅游学院;三峡库区地表生态过程重庆市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研究所).城市小型景观水体CO2与CH4排放特征及影响因素[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赵芬1,庞爱萍1,2,李春晖1,郑小康3,王烜1,易雨君1(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水沙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部;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黄河干流与河口湿地生态需水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 田丽慧1,2,汪海娇1,张登山1,王俏雨1,刘蕊娜1(青海大学省部共建三江源生态与高原农牧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青海省农林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高寒沙地典型固沙植物在沙丘不同地貌部位的水分利用特征[J].生态学报,2021,第15期
首页 上一页 11 12 13 14 1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7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