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佳(牡丹江市第十七中学).“四维一体”青年教师成长培养体系的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李亚倩,王雪(哈尔滨师范大学).大班角色区材料投放策略的研究 ——基于高瞻课程主动学习模式[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范瑞滨(贵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民粹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比较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姚宇,宁梅,曾安安(贵州大学外国语学院).《黄帝内经》“黄”的英译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张琳琳(牡丹江市第三高级中学).对于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合理利用教材的几点看法[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刘福元(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串联与并联:古代文学作品演变形式构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潘凌薇,赵婧(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从压迫到反叛 ——《丹尼尔·德隆达》中的犹太复国主义思想[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宋宁宁(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论桐华小说的言情特质[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崔巍1,2,朱敏1(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自由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迪士尼真人版电影《花木兰》解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刘月娅(枣庄科技职业学院学前教育学院).工作过程导向教学模式下的高职英语教师职业能力培养路径[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张志武,赵河妍,赵金宇(长沙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对话教学理念:内涵与启示[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乔春华(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新课程实施路径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李屹然1,2,王智音1(内蒙古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旅游职业学院人文艺术学院).民航客舱广播词翻译研究 ——以防疫类广播词为例[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白晨明,郭秀英,张素娟,胡俊美(石家庄铁道大学).工科线性代数课堂导入的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江艳,赵文(九江学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分教学实践的困境与出路[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李永富,曹望华,岳晗(广东海洋大学).论易学教育与思政课的融合[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楚永娟(烟台大学外国语学院).新文科背景下高校日语翻译人才培养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李四清1,吴京英1,贝嘉琳1,2(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市实验中学).英语课堂教师话语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郭秀丽,张丽萍(甘肃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融合发展的价值与路径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王杰,余爽,杨绪明(南宁师范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网语“飒”的来源、特征、流行原因与影响[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冯雨靓(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有效渗透劳动教育的策略探索[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潘伟(牡丹江师范学院数学科学学院).“新文科”背景下地方高校经济学专业“双语教学”改革[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马巧慧(大连财经学院管理学院).新发展格局中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 ——基于大连财经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的案例分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陈星君(四川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电影迷恋:审美感受力的“复活”[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李金华,刘海彤(沈阳航空航天大学).思政课线上教学模式探析[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陈丽(江苏第二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生命的“异化” ——教育现代性之刍议[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
刘程(南京财经大学).“以艺育人”: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大学课堂的教学改革与理论实践[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22,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