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吴长青(安徽大学网络文学研究中心).构建网络文学批评融合发展机制[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张晓晴(南开大学文学院).“风景的发现”与作家汪曾祺的生成[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李超(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从以乡观城到城乡互看——李佩甫小说中的城乡关系书写[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高楠(辽宁大学文学院).文学理论中国范式的运作与调节机制[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张晶(中国传媒大学人文学院).气论的审美之维[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李健(深圳大学美学与文艺批评研究院).“言不尽意”的阐释学意蕴[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温庆新(扬州大学文学院).“微言大义”与古代小说评点的索隐阐释[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周海天(上海大学文学院).“宗经”观念下的文学阐释[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欧阳友权(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网络文学批评:“线上与线下”识辨[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周兴杰(贵州财经大学文学院).网络文学批评形态的区隔与和融[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赵炎秋(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实主义:中国文学理论的独特底色[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彭超(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与人文艺术学院).论科幻现实主义创作特征[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谢有顺(中山大学中文系).对自我与世界的双重确证——论徐则臣的写作观[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成业(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当代科幻文学中的人工智能形象[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陈思(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民族史诗—元小说”织体形态——一种对徐则臣《北上》的社会史读法[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徐则臣.写作的动力[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李莎(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文学院).气韵西渐的节奏译法新探[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孟繁华(沈阳师范大学).北中国的风物志和风情书——评徐则臣的长篇小说《北上》[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郝二涛(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现代文论进步观念的“结”与“解”[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徐则臣.徐则臣手稿[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3期
  • 朱自强(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三种方法[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李利芳(兰州大学文学院).构建中国特色儿童文学批评价值体系[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赵薇(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作为计算批评的数字人文[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卢桢(南开大学文学院).新世纪诗歌的写作精神与想象空间[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刘波(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新世纪“70后”诗人群体的创作路径与诗学反思[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汪正龙(南京大学文学院).走向文化社会学的资本研究——对马克思资本观演变中一个趋向的分析[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周荣(辽宁大学文学院).现实经验的意义与限度——李铁小说论[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 杨果(南方科技大学人文科学中心).“跨学科”非“解学科”——文学研究中的数字人文应用[J].中国文学批评,2022,第2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