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孙雨,孟维杰(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问题青少年教育矫正研究院).社会文化理论视域下大学生网络欺凌的难题与破解[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3期
  • 钟景迅,钟怡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双减”背景下教师的情绪剖析与减负突围 ——基于情绪地理学的审视[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常亚慧,胡叶雯(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专业母亲”:女教师的身份调适与融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刘海峰1,别敦荣2,3,张应强4,陆根书5,6,胡娟7,8,陈廷柱9,蒋凯10,11,张新科12,任平13(浙江大学;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浙江大学教育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西安交通大学中国西部高等教育评估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北京大学国际高等教育研究中心;江苏省社科联;苏州大学).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笔会)[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韩布新1,2,王歆睿1,2(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心理健康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心理学系).心流至兴盛:全面幸福的综合模型[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郝龙飞1,操太圣2(华东师范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高校“水课”问题产生的制度归因 ——基于社会学制度主义的视角[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沈伟,李琳琳,孙天慈(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中国教育研究的世界贡献:前沿热点与参与路径——基于教育学英文期刊论文(2013—2019年)的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石艳,董虹伶(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人际信任对教师知识共享的影响研究 ——基于整体网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班华1,沈贵鹏2,王曦斐2(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江南大学教育学院).探索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心理-道德教育 ——班华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应强(浙江大学教育学院).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新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陆根书(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如何体现"中国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陈廷柱(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扎根中国大地办学涉及的方向、方法与方式问题[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别敦荣(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反思:国际视角的观点[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任平(苏州大学).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路"新"在何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胡娟(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紧紧围绕创新,走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张新科(江苏省社科联党组).一流大学建设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刘海峰(浙江大学)."双一流"建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蒋凯(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关键要素[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刘晓峰1,兰国帅2,3,魏家财2,刘国宁4(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河南大学教育学部;河南省教育信息化发展研究中心;东北师范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教育数字化转型助推未来高等教育教学:宏观趋势、技术实践和未来场景 ——《2022 年EDUCAUSE 地平线报告(教学版)》要点与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吕小康1,付春野2(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心理学系;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社会心态治理的元理论思考[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2期
  • 崔延强,陈孝生(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马克思劳动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周晔,徐好好(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师在乡村振兴中的应为与可为[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范建丽1,2,张新平1(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黄山学院教育科学学院).人机协同视域下的学生获得感:构成与实现[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瞿锦秀(南通大学江苏长江经济带研究院).区域一体化背景下长三角高等教育资源共享的实现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赵健,陈利(西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利用“三个课堂”促进乡村教育振兴的机制与路径 ——基于近十年政策工具的内容分析[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郝文武(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乡村教育振兴的目标、指标与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崔玉平,陆昱江(苏州大学教育学院).长三角高等教育区域化发展态势与行动路径[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于战宇1,沈文意1,王丽娟2(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动作记忆脑机制研究进展[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 李克东,况姗芸(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技术变革教育的思变与笃行 ——李克东教授专访[J].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