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伟(中央戏剧学院).“傩”“戏”打通俱入妙,探缘东方几多疑——评《中国傩戏与东亚传统戏剧比较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5期
-
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分类述要——基于价值视域的探讨[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荣四华1,阿地里·居玛吐尔地2,3(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口传史诗的传承与当代形态——以《玛纳斯》为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王星虎(黔南民族师范学院).丧葬习俗与共同体意识:从传统中寻找文化活力[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冯建章1,刘柯兰2(三亚学院;海南热带海洋学院).人与海洋的共生:海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基因与保护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杨宇菲(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雪山的文化过程——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溯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陈聪(中国艺术研究院工艺美术研究所).变革先锋: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手工艺现实主义创作[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邢莉(中央民族大学文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视域下对于民间信俗的文化认同——以泾川西王母信俗在当代的建构为个案[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孙文辉(湖南省艺术研究院).傩,那些来自远古的信息——中国傩文化形态与思维辨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格桑曲杰(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寻觅图像中的藏戏历史真实——再论桑耶寺康松桑康林殿藏戏壁画绘制年代、内容及其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周晓薇(苏州市文艺创作中心).文化政策视野下当代昆曲的传承与发展——以中国昆剧艺术节为观察中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张西昌(西安美术学院).血社火民俗的文化功能解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胡敏(湖南省文化馆(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基于滩头木版年画谈单个非遗项目的整体性保护[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鄂崇荣(青海省社会科学院民族与宗教研究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的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李荣启(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集体智慧的结晶 非遗保护的珍典—《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辞典》评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谢遵党(黄河勘测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探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孙智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朝鲜族农乐舞(象帽舞)[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朝鲜族农乐舞《丰收的大地》[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4期
-
王海飞(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兰州大学西北少数民族研究中心、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兰州大学影视人类学研究中心).论黄河文化的形成过程、内涵与形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多民族文化交融与区域性文学现象——以南传佛教文化带中的民族文学为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陈强(昌吉学院中文系).阿凡提故事的多元文化考释[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傅谨(山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媒学院).非遗语境下的戏曲传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于学斌(黑龙江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传统体育与游艺的特点及传承研究:基于黑龙江流域民族的考察[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蔡少燕(华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身体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基于批判性遗产研究范式的思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于冰(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英国哈德良长城的全面开放及其治理体系保障[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程霏1,田林1,肖东2,罗伯·柯林斯3(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北京建筑大学北京长城文化研究院;英国纽卡斯尔大学历史、古典与考古学院).中国明代蓟州镇长城与英国哈德良长城的景观体验比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刘向红(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信息中心).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建设策略与标准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本体特征”述要[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
孟令法(重庆工商大学法学与社会学学院;重庆工商大学社会学西部研究基地;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传统节日习俗中地方性防疫知识的传承与转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2,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