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立鹏1,2,3,禄嫦1(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系;中国人民大学中央四部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教育部民族教育发展中心民族心理与教育重点研究基地).民族传统节庆活动的传承和发展探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5期
-
牛腾1,赵相翼2,谭静1(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珠心算研究中心;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中国珠算的历史溯源与当代价值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5期
-
唐卉(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唐女巫皆能弹琵琶”——琵琶西传东渡的精神流动探微[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5期
-
宣炳善(浙江师范大学国际文化与社会发展学院).民俗文化学研究的生活方式论探索——评《民俗文化学》[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5期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碓与碾 “宣纸传统制作技艺”打浆工序使用的工具之一[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5期
-
高静(广西科技大学人文艺术与设计学院).韩国无形文化财制度的发展历程[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王庆贺1,王潇2(湖北民族大学南方少数民族研究中心;中南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身体记忆与实践:清水江中上游苗族刺绣文化基因的形成机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屈永仙(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傣剧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传承和发展探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刁国炎1,刘芳2,左智凯1(西南林业大学体育学院;西南林业大学外国语学院).云南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空间分布及生态观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朱慧颖1,金通2(中国茶叶博物馆;浙江财经大学科研处).中国传统制茶技艺述略与价值阐释[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王福州(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生长在中华大地上的文化生命体[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高舒(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中国戏曲学会).影偶之本——中国“手戏”传统的发生、操作与关联[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周明(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神话研究院).古蜀神话的口传保存[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李志远(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傩戏学研究会).万载傩戏的美学特点论略[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邸莎若拉(中国艺术研究院).海西蒙古族剪发礼的文化形态与文化阐释[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谭宏(重庆文化艺术职业学院;重庆文化遗产学院;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优秀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融入国民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覃代伦(中国民族博物馆非遗部).刺绣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族文化交融中的保护与传承[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郭丹英,沈国琴(中国茶叶博物馆).文献、图像、考古视野下的历代茶器演变[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金成树.龙泉青瓷烧造窑室[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4期
-
邓启耀(广州美术学院视觉文化研究中心).由礼入俗和以俗复礼: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复原与功能转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杨云惠(云南昭通学院艺术学院).婚礼上的“悲”:滇东北次方言苗族叙事芦笙史歌“阿作”田野调查与研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缑梦媛(中国艺术研究院).空间图式的建构——以明清时期京西灵水村两条轴线的变迁为中心[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徐美恒(天津开放大学社会教育学部).天绳与魔梯:格萨尔史诗的逃生叙事解读[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汤惠生1,谢小玲2,陆桂芳3,施兰英1,李曼4,吴肖桦5,6(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史研究室;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石家庄学院文学与历史学院;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博科;崇左市文化和旅游局文物管理中心).从那羊山岩画看古代雷神祭祀仪式[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彭兆荣(四川美术学院中国艺术遗产研究中心;厦门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实、界域与方法[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徐艺乙(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几点思考——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学科建设之时[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
周刚志1,2,王星星3,4(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湖南师范大学文化和旅游研究院;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南大学湖南红色文化创作与传播中心).红色主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内涵、立法现状及法律对策[J].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3,第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