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谭洁1,黄安宁1,史学丽2,张宇3,张艳武2,曹璐4,吴阳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候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江苏省气象局).BCC-CSM2-MR模式对中国陆面过程模拟能力评估[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郭云云1,2,康岚1,2,邓莲堂3,4,周懿1,2,王晨曦5(四川省气象台;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数值预报中心;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不同定义的位涡对四川盆地一次极端暴雨的诊断[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左园园1,郑佳锋1,贺婧姝1,尹晓燕1,李博勇1,胡志群2,雷之雨1(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一次高原涡过境的不同云-降水垂直结构和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陈逸豪,范广洲(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春季地表云辐射效应与7月高原低涡之间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程鹏1,2,王研峰1,罗汉1,李宝梓1,甘泽文2,陈祺1,白明3(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市气象局;张掖市气象局).基于GPS的河西走廊干旱区大气可降水量特征[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李双双,张杰,陈志恒(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亚地区冬季极端降雪增加与北大西洋两类海温模态增强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吴志文1,秦正坤1,林朝晖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西亚极端干旱特征及其与热带海温的联系[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王志刚1,2,3,曹生奎1,2,3,曹广超1,3,王有财1,2,3,康利刚1,2,3(青海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青海省自然地理与环境过程重点实验室;青海省人民政府-北京师范大学高原科学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气候异常年份青海湖沙柳河流域降水水汽来源对比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陈豫英1,2,3,苏洋1,2,3,张一星1,2,3,姚姗姗1,2,3,杨银1,2,3(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台).贺兰山东麓不同量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概念模型[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王钦1,曾波2(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广汉分院;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盆地两类区域持续性暴雨的环流物理量场特征及成因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汪雅1,董广涛2,杨辰1,樊蕴馨1(上海市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上海市气候中心).基于小时降水资料的上海市降水精细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周春花1,2,3,肖递祥4,2,3,郁淑华2,3(四川省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气象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四川省气象台).持续东北移和在四川盆地停滞的九龙涡结构特征比较[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张敏1,梁捷宁1,张志达1,张镭1,2(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利用大涡模拟分析地表加热和动力作用对边界层结构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任余龙1,李振朝2,蒋俊霞2,3,高晓清2,周甘霖1,芦亚玲1(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三种土壤导热率模型对中国北方地表温度的模拟[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王瑾1,2,3,4,张镭2,杜韬2,李燕1,4,岳治国1,4,李金辉1,4,周旭5,3,陈闯6,4,丁婕2(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开放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探空和毫米波云雷达探测云高一致性的时空匹配原则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5期
  • 韩林君1,白爱娟2,蒲学敏3(兰州中心气象台;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三亚市气象局).基于CMIP6的祁连山气候变化特征预估[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敬文茂1,2,任小凤1,3,赵维俊1,2(甘肃省祁连山水源涵养林研究院;甘肃省祁连山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甘肃张掖生态科学研究院).1965—2018年祁连山北麓及其附近地区气温与降水变化的时空格局[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张强1,邹旭恺1,陈鲜艳1,赵琳1,李婷婷2,钱忠华3(国家气候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考虑多尺度和蒸散影响的新干旱指数研究——以云南为例[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丁立国1,2,申彦波3,4,马勋丹2,朱军2,谭娅姮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应用气象学院;贵州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中心).FY-4A地面太阳辐射产品在贵州高原山区的适用性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蒋俊霞1,高晓清2(兰州交通大学新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光伏系统气候效应及影响机理研究进展[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吴佳1,吴婕2,闫宇平1(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赣南师范大学).1961-2020年青藏高原地表风速变化及动力降尺度模拟评估[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杨晓军1,叶培龙1,2,徐丽丽1,秦豪君1,张君霞1,李晨蕊1,闫旭东3(兰州中心气象台;兰州大学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临夏州气象局).一次青藏高原东北侧边坡强对流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演变特征[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张建彬,高志球,杨军,李煜斌,姜蕴聪(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基于WRF模式的博斯腾湖地区暴雨数值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毛璐1,2,谢彦辉3,刘瑞霞4,范水勇3,陈敏3(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宁夏气象台;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中国遥感卫星辐射测量和定标重点开放实验室).FY-3C微波湿度计辐射率资料同化对RMAPS-ST系统的降水预报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叶天歌1,2,高晓清1,李振朝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湖泊光伏电站湍流特征及稳定度的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艾泽1,2,3,常蕊1,陈正洪2,3,高梓淇4(国家气候中心;湖北省气象服务中心;湖北省气象能源技术开发中心;北京金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不同下垫面下风电场对夏季气候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叶冬1,梁进秋2,申彦波1,王传辉3,常蕊4(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山西省大同市气象局;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基于FY-4A地面辐射产品的太阳能资源短临预报方法研究[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徐丽娜1,申彦波2,3,李忠1,叶虎1(内蒙古自治区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风能太阳能资源中心).FY-4A SSI产品在辐射观测稀疏位置的偏差订正方案[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 马兴悦1,余晔2,3,4,夏敦胜1,董龙翔2,3,4,赵素平2,3,4(兰州大学资源环境学院西部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平凉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观测研究站;甘肃省陆面过程与灾害天气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风电场运行对地表温度的影响——以河北张家口北部风电场为例[J].高原气象,2022,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