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丁婕1,2,3,4,张镭1,5,胡泽勇2,王介民2,张开俊3,梁捷宁1,王元5,张志达1,徐丽丽6,王瑾1,蔡涛3(半干旱气候变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民用航空西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甘肃分局;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大学西部生态安全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兰州中心气象台).基于激光雷达和航空器报告识别低空风切变及其演变过程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朱昌睿,宋敏红,张少波,马龙腾飞(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不同水汽源地对夏季青藏高原降水过程影响的模拟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王紫昕1,仲雷1,2,3,马耀明4,5,6,7,8,9,傅云飞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比较行星学卓越创新中心;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典型下垫面通量印痕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周志雄1,周凤玺1,张明礼1,2,雷兵兵1,马安静1(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院;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季节降雨特征对青藏高原中部冻土活动层的水热影响[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陈鹏1,2,李永炽1,景国乐1,常舒捷1,3(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广东海洋大学南海海洋气象研究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平流层臭氧谷形成机制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常秉松,许东蓓,丁艺涵,燕若彤,陆美静(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青海省洪涝灾害及致洪降雨特征综合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杨春艳1,白慧2,3,孔德璇1,李浪2,陈波1(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气象局;贵州省山地环境气候研究所;贵州省山地气候与资源重点实验室).贵州冬季云贵准静止锋及其锋面降雨的气候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李瑞青1,黄晓璐2,宋桂英2,李林惠3(内蒙古大学;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台;内蒙古自治区气象局).内蒙古东西部典型地区夏季极端暴雨特征对比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白云飞1,赵宇1,李树岭2,姚余辉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气象局;浙江省衢州市气象局).造成东北地区暴雪过程的温带气旋暖输送带特征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王洪霞1,苗爱梅1,邱贵强1,屈志勇2,杨俊梅3,吕林宜4(山西省气象台;山西省气象信息中心;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河南省气象台).“0711”山西晋城极端强降水过程的宏微观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杨凡1,吕世华1,2,张少波1,徐悦3,胥朋飞2,游辉奇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资源环境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青藏高原土壤冻融参数化改进及其在BCC_CSM气候模式中的效果对比[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张敬书1,2,3,荆林海1,2,王思远4(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数字地球重点实验室;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城市与区域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近20年青藏高原云分布特征及云参数时空变化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殷延安1,2,杨胜朋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资料同化研究与应用联合中心).基于不同背景场的云内COSMIC掩星资料的偏差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陆晴1,2,3,樊欢欢2,闫冰4,赵东升5,危小建1,2,3(东华理工大学江西省数字国土重点实验室;东华理工大学测绘工程学院;自然资源部环鄱阳湖区域矿山环境监测与治理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科学院能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陆地表层格局与模拟重点实验室).藏北地区高寒草甸和高寒草原过渡带与干湿变化关系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5期
  • 夏侯杰1,肖安1,聂道洋2(江西省气象台,江西省气象局天气预报开放实验室;江西省抚州市气象局).基于观测的短时强降水深度学习预报模型[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杨金虎1,张强2,杨博成3,蒋友严1,段欣妤1,刘晓云4,卢国阳1,王鑫1(兰州区域气候中心;甘肃省气象局;白银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兰州干旱气象研究所/甘肃省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黄河上游暖湿化的多时间尺度特征及对生态植被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王灏1,2,3,胡泽勇1,2,杨耀先1,2,4,樊威伟1,2,3,路富全1,2,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那曲高寒气候环境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大学;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大学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研究室).近60年青藏高原季风期降水的南北变化特征及机理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冉津江1,齐玉磊2,3,龙治平4,王腾蛟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四川分院/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重庆市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基于高密度站点的四川盆地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王研峰1,冷文楠1,庞朝云1,黄武斌2,把黎1(甘肃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兰州中心气象台).西北地区气溶胶垂直分布及其对云微物理影响的飞机观测个例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封秋娟1,2,牛生杰2,侯团结3,4,岳治国5,申东东2(山西省人工增雨防雷技术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物理学院;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陕西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山西一次回流倒槽降雪过程的飞机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戴进1,2,赵奎锋3,2,董自鹏1,2,彭艳1,2,徐小红1,2,陈闯1,2(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秦岭和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气象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台).巴山西段米仓山北坡近地面气温垂直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汤兴芝1,俞小鼎2,姚瑶1,王金兰3(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河南省新乡市气象局).华东一次极端冰雹天气过程雷达回波特征的比较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张国彬1,2,汪万福1,2,3,詹鸿涛1,2,武发思1,2,4,张正模1,2,薛平1,2,邱飞1,2,侯文芳1,2(敦煌研究院;国家古代壁画与土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兰州大学细胞活动与逆境适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30a敦煌莫高窟气温和降水变化特征[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陈佳毅,赵勇(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伊朗高原和青藏高原夏季加热对塔里木盆地降水的影响[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张霞1,2,段建平1,马柱国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基于日干旱指数的青藏高原1979-2020年干湿变化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席振华1,2,王玉阳3,马耀明1,2,4,5,6,7,马伟强1,2,5,7(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青藏高原地球系统与资源环境国家重点实验室地气作用与气候效应团队;西藏珠穆朗玛特殊大气过程与环境变化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中国科学院中国-巴基斯坦地球科学研究中心).珠峰北坡高寒灌丛草原生长季碳、水通量特征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谢丽君1,2,奥银焕1,李照国1,孟宪红1,王少影1,邓明珊1,付春伟1,2,晋伟1,3(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陇东黄土高原不同农作物下垫面小气候与蒸散发特征观测分析[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 李玲萍1,王博2,李天江1,李晓京1(甘肃省武威市气象局;甘肃省古浪县气象局).河西走廊夏季旱涝和典型暴雨的水汽特征[J].高原气象,2023,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