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董维春,董文浩,刘晓光(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国近现代高等农业教育转型的历史考察与展望——基于教育与社会系统互作分析框架[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宋阿倩,马志坤,刘斌,易璇(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商周时期储粮窖穴研究——以陕西旬邑西头遗址为例[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徐丹(法国科研中心东亚语言研究所;德国美因兹大学).从《诗经》看华夏农业的成熟与发展[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熊帝兵(淮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资治通鉴·晋纪二》杜预分民“种牛”献疑[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周红冰(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土匪、士绅与宗族:晚清民国时期沂沭河流域农村社会秩序的维系与重构[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党晓虹1,刘新民2,莫力3(青岛农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青岛农业大学管理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所).明清以降云南传统乡规民约的历史演进及其逻辑(1368—1949)[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郭建新(南京农业大学中华农业文明研究院).成绩、问题与对策:民国时期作物育种科技的发展——以《中华农学会报》所刊文章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余文君1,隋福民2(南京大学经济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绝对与相对人口压力:20世纪20—30年代无锡农户生存发展的突破与限制[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王德朋(内蒙古民族大学法学与历史学院).辽代寺院经济新探[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张孙小大(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种桑与十六国政治文化转型[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王卫平1,冯燕2(苏州大学社会学院;苏州高新区实验初级中学).近代阳澄湖蟹业经济兴盛的历史考察[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刘永学,胡阿祥(南京大学历史学院).何以“盐豆”:明代苏浙与徽州“地讳”的解说[J].中国农史,2022,第4期
-
展龙1,李争杰2(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明代地方农灾信息奏报及其决策价值研究[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李雪山,吕懿净(河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耒耜为耕礼制先声:商代籍田礼研究[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曹冬蕾1,王灿1,顾万发2,吕厚远3,4,5,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球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地球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中原仰韶文化中晚期农业组织模式初探——以郑州地区为例[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袁祯清,宋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宋元时期蒸青制茶技艺东传及发展考略[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孙景超1,张蕾2(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四川农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江南传统圩田的景观与分析:以芙蓉圩为例[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谢坤(江南大学人文学院).简牍所见秦地方稟食的粮食来源与出稟程序[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祁琛云,苗书梅(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下户出钱:宋代南方水利募捐主体的再认识[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马秀英1,曹树基2(陕西师范大学中国西部边疆研究院;上海交通大学历史系).等额还本付息:清代吐鲁番的葡萄园租卖[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盛海生,周晓光(安徽大学徽学研究中心).危机与应对:曾国藩与近代皖南茶税厘革考论[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卞利(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历史学院).清代徽州棚民的结构组成与基层社会生态——以清代嘉庆年间休宁县左垄村土棚互控案为例[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张博(西北大学历史学院).20世纪50—60年代内蒙古“打狼保畜”运动与新畜牧生产建设[J].中国农史,2022,第3期
-
李烊,刘祖云(南京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近代中国乡村建设思想的回眸、反思与展望——以梁漱溟、晏阳初和费孝通为中心的考察[J].中国农史,2022,第2期
-
卢勇,任思博(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农业遗产研究室).农业文化遗产元宇宙的内涵、路径及应用前景研究[J].中国农史,2022,第2期
-
王保宁1,耿雪珽2(山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山东大学儒学高等研究院).利从江南来:明清时期华北地区的豆类作物更替[J].中国农史,2022,第2期
-
王子今(西北大学历史学院).周秦汉时期关中的蚕桑业[J].中国农史,2022,第2期
-
王承乾1,晋文2(南开大学哲学院;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再论吴简“二年常限”田的含义[J].中国农史,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