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王国安1,2,乔春贵1,3,张一平1,3,郝晓珍1,3,史一丛1,3,王璐璐1,4(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探测数据中心;河南省气象台;驻马店市气象局).冷涡背景下河南风雹强对流天气统计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孙海燕1,姚展予2,3,应爽4,贾烁2,3,魏运芳5,赵金涛1(吉林省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长春市气象局;吉林省气象探测保障中心).一次对流云的人工增雨作业条件及雷达物理量变化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殷悦1,吴利红1,严睿恺2,马浩1,刘昌杰1(浙江省气候中心;浙江省气象台).区域气象站日气温极值延长方法研究与误差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吴丹娃1,吴林林2,姚镇海1,罗希昌1,孙帅3,张亚力1(安徽省公共气象服务中心;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国家气象信息中心).2002—2021年长江三角洲地区避暑气象条件时空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李姝霞1,2,冀翠华1,2,朱斌2,易伟霞3(开封市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开封市气象局;南阳市气象局).2022年河南“7·25”雷暴大风天气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蔡惠文1,周孟樵2,郑珊珊3,钟鸣1,杨晓春4(西安市高陵区气象局;西安市公共气象服务中心;西安市鄠邑区气象防灾减灾中心;陕西省气象局).西安市高陵区重污染天气大气颗粒物输送路径及潜在源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张妤晴1,2,张伟1,2,郑辉1,2,荀爱萍1,2,李菲1,2(厦门市海峡气象开放重点实验室;厦门市气象台).S波段-X波段雷达联合观测在厦门局地短时强降水过程中的应用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刘扬,张立生,赵慧霞(国家气象中心).中国台风灾害损失与气象要素的关系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孙石阳1,苏琳智1,刘东华1,吴启星1,戴翠贤2(深圳市国家气候观象台;三门峡市气象局).气象风险识别的数字化耦合迭代技术及应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吴洪1,齐道日娜1,姜晓飞1,徐丽娅2,任志杰3,章丽娜1(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湖北分院;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辽宁分院).基于气块法的对称不稳定探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程蓉1,2,王澄海2,3,杨凯2,3,张飞民2,3(兰州中心气象台;甘肃省气候资源开发及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近40年来青藏高原非绝热加热变化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张素云1,2,陈佳杰3,景华1,2,张安凝知1,2(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减灾中心).基于灾情信息的河北省低温灾害风险评估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4期
  • 崔童1,孙林海1,张驰2,李莹1,叶殿秀1,陈峪1,艾婉秀1,李威1(国家气候中心;重庆市气候中心).2022年夏季中国极端高温事件特点及成因初探[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栾兆鹏1,2,卢慧超1,2,李恬3,陈彬1,2,刘庆春4,刘文霞4,谭成好5,6(山东省气象防灾减灾重点实验室;泰安市气象局;济南市气象局;东平县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2016—2019年泰安市近地面大气臭氧污染特征及敏感性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刘莹1,2,闫荞荞1,严婧1,2(湖北省气象信息与技术保障中心;三峡国家气候观象台).智能网格实况融合分析产品在武汉军运会中的应用检验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黄观荣1,杜晓阳2,郭永婷1,汪海恒1,3,杜尧东4(韶关市气象局;禹州市气象局;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中心).粤北NPP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降水和气温的响应[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常倬林1,2,3,姚展予2,崔洋1,朱浩然1,3,曹宁1,3,舒志亮1,3(中国气象局旱区特色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风险管理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降水物理与人工影响天气重点开放实验室;宁夏回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基于GNSS/MET的宁夏大气水汽分布及其与降水关系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叶昊天1,2,3,邹春辉1,2,田宏伟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安阳国家气候观象台).一种基于机器学习和葵花8号数据的PM2.5浓度监测方法[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李宁波1,顾光成1,潘娅英2,王琦1,陈家杰1,施恒荣1,连洲1,孙天添1(国电宁波风电开发有限公司;浙江省气象服务中心).鄞州风电场基于STMAS-WRF模式的风力预报性能评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张静1,2,陈笑娟1,李婷1,魏军1(河北省气象灾害防御和环境气象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基于脆弱性曲线的河北省日光温室棚室雪灾风险评估[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竹磊磊1,2,杨婷1,2,贺哲1,3,许蓬蓬1,2(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候中心;河南省气象台).DERF2.0模式产品在河南省“三夏”期间降水预测中的检验与解释应用[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苏荣瑞1,2,林瑞坤1,2,陈家金3,黄川容3,林丽萱4,李祖亮5,林琼5,黄家畅6(福州农业气象试验站;福州市智慧气象行业技术创新中心;福建省气象服务中心;福州市长乐区气象局;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中国人寿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福建省分公司).福州设施越冬茬番茄寒冻害天气指数保险设计[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黄滢1,黄小燕2,林文桦1,何立2,刘金裕1,莫权芳1(防城港市气象局;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科学研究所).广西“雨窝”降雨特征及成因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梅钦1,王佳2,吴芳芳1,李新新1,周文君1,盛也1(盐城市气象局;江苏省气候中心).2020年梅汛期江苏两次龙卷过程对比分析[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 王宇翔1,李树岩2,3,易伟霞1(南阳市气象局;中国气象局·河南省农业气象保障与应用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河南省气象科学研究所).南阳市丹桂开花与气温的关系研究[J].气象与环境科学,2023,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