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黄思洁1,李秀珍1,2,3,温之平4,3,1(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中山大学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气候变化协同创新中心;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中国东部夏季风北界年际变化的东西差异及其影响因子[J].大气科学,2019,第5期
  • 尹韩笑1,2,张立凤1,王羱1,张明阳1,余世旺1(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94303部队).一次梅雨暴雨的动能谱特征分析及收支诊断[J].大气科学,2019,第5期
  • 黄明策1,2,CAO Zuohao3,沈新勇1,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Environment Canada;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向北推进与条件对称不稳定的关系研究[J].大气科学,2019,第5期
  • 周玉淑1,2,颜玲3,吴天贻4,谢泽明5(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LACS);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金华市气象局;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高原涡和西南涡影响的两次四川暴雨过程的对比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张景1,2,周玉淑2,3,沈新勇1,2,李小凡4(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院重点实验室(LACS);中国科学院大学;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2016年“7.19”京津冀极端降水系统的动热力结构及不稳定条件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李健颖1,2,毛江玉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亚洲夏季风30~60天季节内振荡对中国东部地区持续性极端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孙凌1,2,3,陈志雄1,2,徐燕1,孙竹玲1,袁善锋1,2,王东方1,2,田野1,4,徐文静1,2,5,郄秀书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北京市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北京城市气象研究所).北京一次强飑线过程的闪电辐射源演变特征及其与对流区域和地面热力条件的关系[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刘晓咏1,2,3,王自发1,2,3,王大玮2,向伟玲2,潘小乐2,刘航2,3,田雨2,3,张瑜4,王刘铭2,3,李杰2,苏方成5,贺泓1(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区域大气环境研究卓越创新中心;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郑州大学).京津冀典型工业城市沙河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来源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陈炜1,李跃清2(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青藏高原东部重力波过程与西南涡活动的统计关系[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庞轶舒1,2,祝从文3,马振峰1,2,秦宁生1,2(四川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东亚夏季环流多齿轮耦合特征及其对中国夏季降水异常的影响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陈广宇1,韦志刚1,2,董文杰2,3,朱献1,2,陈辰1,刘雅静1,郑志远2,3(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部地表过程与资源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未来地球研究院珠海区域气候—环境—生态预测预警协同创新中心;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西部陆面过程次网格地形参数化的改进对区域气温和降水模拟的影响研究[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张东凌1,卢姁2,3,张铭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解放军32021部队;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大气环流与短期气候预测实验室).1月份两类ENSO的海气环流模态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王国荣1,2,平凡1,2,翟亮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市气象台).一种基于数值模式诊断自适应的北京地区对流性降水临近集合预报新方法[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胡帅1,2,吴波1,周天军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近期气候预测系统IAP-DecPreS对印度洋偶极子的回报技巧:全场同化和异常场同化的比较[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陈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CMIP5耦合模式对太平洋年代际振荡的模拟与预估[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汪叶1,2,3,段晚锁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河南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初始扰动振幅和集合样本数对CNOPs集合预报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崔雅琴1,张佃国2,王洪2,刘泉2,张骞3,张洪生2(山东省气象信息中心;山东省人民政府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山东省气象台).2015年济南地区雾霾天气过程大气物理量特征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温典1,2,李英1,魏娜1,龚月婷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人工影响天气办公室;广东省气象台).高空冷涡影响台风Meranti(1010)北翘路径的集合预报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李光伟1,2,文军3,王欣1,王作亮1,2,贾东于1,2,陈金雷1,2(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麻多高寒湿地冻结过程中土壤热通量变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4期
  • 曾智琳1,2,谌芸2,1,朱克云1,李晟祺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国家气象中心;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广东省大冰雹事件的层结特征与融化效应[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黄兴友,印佳楠,马雷,黄兆楚(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京地区雨滴谱参数的详细统计分析及其在天气雷达探测中的应用[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郭英莲1,2,孙继松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湖北三类组织形态强对流系统造成的地面强对流大风特征[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崔云扬1,周毓荃1,2,3,蔡淼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利用微雨雷达研究一次冷锋云系降水的垂直结构分布及演变特征[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梁苏洁1,丁一汇2,段丽瑶3,郝立生1,李明财1(天津市气候中心;国家气候中心;天津市气象台).近46年京津冀地区“夏雨秋下”现象及其成因初探[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袁源1,赖欣1,巩远发1,文军1,丁旭1,朱丽华1,张永莉1,王炳赟1,王欣2,王作亮2,孟宪红2,陈金雷3(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寒旱区陆面过程与气候变化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CLM4.5模式对青藏高原土壤湿度的数值模拟及评估[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黄必城1,苏涛2,封国林1,2,3(兰州大学大气科学学院;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气候研究开放实验室).全球海洋蒸发量年代际变化归因:动力因子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江洁1,2,周天军1,2,吴波1,邹立维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中国科学院大学).耦合模式FGOALS-s2海洋同化试验模拟的西北太平洋海气相互作用特征[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庞紫豪1,王东海1,2,姜晓玲1,张明华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珠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海洋与大气科学学院).基于变分客观分析方法的青藏高原试验区夏季对流降水过程热动力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向杰勋1,陈桂兴1,姜平2,吴乃庚3,温之平4(中山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季风与环境研究中心/广东省气候变化与自然灾害研究重点实验室;重庆市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复旦大学大气科学研究院).冷空气强风在大型城市中的精细结构和形成机制[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 王晨琦1,2,邹立维1,周天军1,3,吴波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自然资源部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国家海洋局海洋灾害预报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年代际气候预测系统IAP DecPreS的海洋同化试验在西北太平洋的海温偏差及其对亚洲夏季风的影响[J].大气科学,2019,第3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共有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