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马雅楠1,陈静2,徐致真1,王婧卓2,刘昕3,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成都信息工程大学).GRAPES 对流尺度集合预报模式中不同尺度初始扰动能量的演变特征[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袁媛1,申乐琳1,晏红明2,洪洁莉1(中国气象局气候预测研究重点开放实验室,国家气候中心;云南省气候中心).2020/2021 年冬季三次全国型强冷空气过程及其低频特征[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李嗣源1,郭学良2,唐洁1,亓鹏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LASW)/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LACS)).青藏高原东南局地山谷风环流在一次地形云和降水形成中的作用[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张夕迪1,2,胡艺1,张芳1,靳双龙3,符娇兰1,郝莹4,张仙5(国家气象中心;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尺度灾害性天气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淮河流域气象中心(安徽省气象台);中国民用航空华北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气象中心).华北地区两次低涡暴雨过程降水特征和成因对比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马长健1,李艳1,徐邦琪1,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KLME)/气象与环境联合研究中心(ILCEC)/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CIC-FEM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双低空急流对“21·7”河南极端暴雨的影响[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李肖霞1,2,张雨潇1,曹晓钟1,张志龙1,3(中国气象局气象探测中心;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台风利奇马(1909)海温变化特征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董少柔1,2,林爱兰2,董彦彤3(广东省气候中心;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广东省区域数值天气预报重点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1961~2017 年华南区域性持续高温过程年际变化成因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魏雯1,庄炳亮1,蔺惠娟1,束宇2,王体健1,陈慧敏1,高伊曼1(南京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市气象局).冬季华北平原高空急流对近地层空气污染物作用的初步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虞越越1,张伶俐1,2,管兆勇1,杨汶雯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科学学院;吉林省长白山气象局).中国冬季干、湿低温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芮雪1,2,陆春松1,银燕1,吕晶晶1,陈魁1,薛宇琦1,3,王元1,许潇锋1,王静1(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徐州市气象局;无锡中科光电技术有限公司).基于雾微物理观测改进能见度诊断方案[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彭京备1,孙淑清1,陈伯民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上海市气候中心).乌拉尔阻塞高压的维持发展及其与2020/2021 年冬季强寒潮活动的关系[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张敬萍1,2,靳双龙3,冯双磊3,韩洪4,傅慎明1,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中心;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新能源与储能运行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电网山东省电力公司应急管理中心).中尺度涡旋客观识别与三维追踪的新方法及其效果评估[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闫非1,2,3,杨洁帆4,董晓波1,2,王晓青1,薛学武1,张丹1,吕峰1(河北省人工影响天气中心;河北省气象与生态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云雾物理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冬季中尺度降雪系统暖输送带云微物理垂直特征的飞机观测研究[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孙婉怡1,2,祝从文1,2(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东亚副热带季风季节循环年际变化对华北夏季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屈顶1,李跃清2,3,李娟4,范旭燕5(重庆市江津现代农业气象试验站;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省气象科学研究所).不同类型九龙涡的水汽输送与热力结构特征的对比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覃皓1,伍丽泉2,3,何慧2(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台;广西壮族自治区气候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气象灾害防御技术中心).夏季热带大西洋海温变化对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王泽毅1,2,陈晓龙1,周天军1,2,邹立维1,李立娟1,林鹏飞1,何林强1,2(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亚洲季风降水季节演变特征的气候系统模式模拟:基于FGOALS-g3 和FGOALS-g2 的比较评估[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丁伟钰,王洪,和杰(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有云环境下卫星红外波段亮温资料直接同化的进展及挑战[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罗玉1,2,陈超3,赵鹏国2,4,刘佳1,徐路扬5(四川省气候中心;高原大气与环境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成都信息工程大学;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高原与盆地暴雨旱涝灾害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北京市气象台).冬季四川盆地霾天气的环流特征及其对前期青藏高原热力作用的响应[J].大气科学,2023,第5期
  • 张元春1,2,孙建华1,2,3,傅慎明4,汪汇洁1,付亚男1,3,汤欢5,魏倩1,3(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气象局气象干部培训学院).“21·7”河南特大暴雨的中尺度系统活动特征[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邱慧1,2,周天军1,2,陈梓明1,2,张文霞1,陈晓龙1,李立娟1,林鹏飞1(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LASG);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北非季风气候态及其年际变率的数值模拟:基于FGOALS-g3 模式的诊断分析[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符诗怡1,2,施宁1,2,张东东1,谢作威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春夏季节转换前北亚平稳增温过程的热力学特征[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蔡雪薇1,万子为2,吴文辉3,杨波1,蚁志鸿3(国家气象中心;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基于湍能耗散率的航空颠簸集成预报方法[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植炫惠1,2,徐海明1,2,马静1,2,植石群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广东省气候中心).华南冬季雾日年际变化特征及其与ENSO 的关系[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姚彬彬,施春华,郭栋,饶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大气科学学院).赤道西太平洋海面增暖对早春北极平流层极涡的调控[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郭紫薇,王黎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联合实验室).SR 型与EAP 型遥相关“结合模态”对2020 年江淮入梅初期强降水的影响[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李延,陈斌,徐祥德(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国家灾害天气实验室).青藏高原冬春积雪异常对中国东部夏季降水频次和强度变化的影响[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张胜龙1,2,孙博2,3,陈平4(清华大学地球系统科学系教育部地球系统模拟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中国气象局乌鲁木齐沙漠气象研究所).12月和2月热带太平洋海温与东亚水汽输送关系的年代际变化机制[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梁静1,2,3,孙建奇2,洪海旭2,艾雅雯2,华维1(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佳木斯市气象局).春季北大西洋三极型海温模态与中国东部极端低温事件频次年际变化关系的年代际增强[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 周洁安1,陶丽1,2,谢子璜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西北太平洋7~8 月热带气旋累积能量的统计预报[J].大气科学,2023,第4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5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