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汤扬(安徽师范大学皖江学院).美育视域下高校琵琶教学与实践创新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宋志奇(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当代中国歌剧表演艺术风格研究——以沈阳音乐学院歌剧创演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金瑶(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中国民族歌剧历史演进与形式发展之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崔光(沈阳音乐学院钢琴系).普朗克《三首小品》的音乐特征与演奏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赵勇(上海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宁夏回族花儿的艺术形态与音乐特色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李博(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形态与层次在多声部写作中的运用——以我的萨克斯管四重奏《八段锦》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陈智(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歌剧表演中的“移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效果透视——兼谈两部作品中的女性角色表达[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李承远(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音乐的文学性探究——以李斯特《旅行岁月》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李雯靓(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从艺术共通性谈民族声乐唱法对戏曲唱腔的借鉴与运用——以豫剧唱段《谁说女子不如男》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张媛(沈阳音乐学院附属中等音乐学校).新视角下的中国艺术歌曲多元化发展与教学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李晓妍(沈阳音乐学院戏剧影视学院).转义与重构:基于音乐美学范畴下的音乐剧演唱教学范式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白宁(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中国古代演唱理论研究内容之梳理[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赵静(沈阳音乐学院舞蹈学院).美育文化视角下当代舞与古典舞的融合与发展探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尚方(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电子管风琴曲《赛马》的演奏实践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韩亚嵚1,吴跃华2(山西大学音乐学院;江苏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赵元任早期琴曲的“选(编、创)曲配伴奏”思维分析[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刘畅(上海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以海纳百川之势讲好中国故事——以“百川奖”三部获奖作品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张宝东(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论高等音乐教育中民族性的彰显[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王安潮1,崔健2(西安音乐学院西北民族音乐研究中心;《音乐生活》杂志).音乐艺术在中国近代社会变革中的手法演变及价值显现[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吕威(沈阳音乐学院).论主题音乐会的文化艺术内涵[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荆晶(山西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研究所).对构建中国戏曲音乐话语体系的一些思考[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杜立新(沈阳音乐学院教育学院).诗歌、咏叹调及艺术歌曲之间的内在联系及转化——以皮埃特罗·梅塔斯塔西奥诗作《我永远不能》(Ch'io mai vi possa)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曾宪林(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地方戏曲音乐话语的当代转换[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3期
-
徐潇(沈阳音乐学院现代音乐学院).流淌在黑白键上的红色印记 ——鲁艺红色音乐文化的历史演变与时代传承[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张玄,许学梓(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中国戏曲音乐话语体系”刍议 ——以“板眼”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杨立军(沈阳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系).高校民族声乐演唱方法的创新研究[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张宝华(沈阳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神工意匠 ——论歌剧《天地神农》主线人物音乐的戏剧性织构特征[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
徐婧1,褚梦影2(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20级作曲系).严格与自由:等节奏技法及其思维的当代运用 ——以高平《祷歌》第三乐章为例[J].乐府新声(沈阳音乐学院学报),2022,第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