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蔡润佳1,2,张静1,2,黄建盛1,施钢1,潘传豪1,谢瑞涛1,陈刚1,张健东1,王忠良1,汤保贵1,2,3(广东海洋大学水产学院;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广东省水产经济动物病原生物学及流行病学重点实验室).低温胁迫对军曹鱼幼鱼脂代谢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梁文1,周浩郎1,王欣1,黄荣永2,3,余克服2,3(广西科学院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广西红树林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广西南海珊瑚礁研究重点实验室;广西大学珊瑚礁研究中心).涠洲岛西南部海域造礁石珊瑚的群落结构特征分析[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欧利国1,王冰妍2,刘必林1,3,4,5,6,陈新军1,3,4,5,6,陈勇1,吴峰1,刘攀1(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信息学院;大洋渔业资源可持续开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国家远洋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开发重点实验室;农业农村部大洋渔业资源环境科学观测实验站).基于计算机视觉的3种金枪鱼属鱼类形态指标自动测量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郝姝馨1,2,3,郝增周2,3,黄海清2,3,牛瑞2,潘德炉2,3,顾吉星4(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国家海洋局烟台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基于Himawari-8数据的夜间海雾识别[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黄润琪1,2,谢玲玲1,2,李敏1,2,王丽菊1,2(广东海洋大学海洋与气象学院近海海洋变化与灾害预警实验室;广东海洋大学广东省高等学校陆架及深远海气候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湛江湾三维温盐特征季节变化观测分析[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梁丙臣1,朱梅溪1,屈智鹏1,王聪2,李东永1,3(中国海洋大学工程学院;海南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韩国海洋科学技术研究院).不同补沙方案对海滩剖面影响的数值模拟对比分析[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王岳1,刘春1,刘晓磊2,刘辉1,李亚沙2(南京大学地球科学与工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波浪作用下海床孔压累积过程离散元数值模拟[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刘楚越1,2,钟强强2,黄德坤2,陈随缘2,王浩1,2,于涛1,2(上海海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放射性技术与环境安全评估实验室).北冰洋表层积雪中7Be、210Po和210Pb的分布特征[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刘思琦1,林文明1,王志雄1,郎姝燕2,3(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基于HY-2B散射计的热带气旋定位定强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王寇1,李博1,李爱国2,王鹏皓3,裴生鑫1(浙江海洋大学海洋科学与技术学院;舟山市自然资源测绘设计中心;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夏季长江口及其邻近海域湍流特征分析[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郭珍琦1,刘涛1,2,3,吴琛1,苏秀婷1,4,李三鹏1(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地质工程重点实验室;上海勘察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不同储藏气压下含气土细观结构表征与重构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高晶晶1,2,刘季花1,2,张辉1,2,汪虹敏1,2,崔菁菁1,2,何连花1,2(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地质与成矿作用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海洋地质过程与环境功能实验室).太平洋徐福海山富钴结壳稀土元素和铂族元素赋存状态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许金电1,邱云1,靖春生1,高璐2,林新宇1(自然资源部第三海洋研究所海洋动力学实验室;国家海洋局海口海洋环境监测中心站).印度洋混合层盐度季节变化机制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邱子珊1,2,3,4,徐腾飞1,2,3,4,魏泽勋1,2,3,4,聂珣炜1,2,3,4(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自然资源部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海洋环境科学与数值模拟重点实验室;青岛海洋科学与技术试点国家实验室区域海洋动力学与数值模拟功能实验室).气候变化情景下东南印度洋亚南极模态水的演变趋势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李向一1,刘国强1,何宜军1,William Perrie2(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加拿大渔业和海洋部贝德福德海洋研究所).热带气旋下海浪对大气向海洋输入的动量和能量的影响[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王冰花1,2,董晓龙1,2,林文明3,郎姝燕4,朱迪1,2,云日升2(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微波遥感技术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海洋科学学院;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风场反演残差特性研究[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Wang Peitao,Ren Zhiyuan,Sun Lining,Hou Jingming,Wang Zongchen,Yuan Ye,Yu Fujiang.Observations and modelling of the travel time delay and leading negative phase of the 16 September 2015 Illapel, Chile tsunami[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Zhang Shanwu,Qiu Yun,Chen Hangyu,Shen Junqiang,Zhang Junpeng,Cha Jing,Qiu Fuwen,Jing Chunsheng.Estimate of contribution of near-inertial waves to the velocity shear in the Bay of Bengal based on mooring observations from 2013 to 2014[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Zhang Meiqi,Sun Shuangwen,Liu Lin,Zu Yongcan,Feng Lin.Decadal variation of thermocline-sea surface temperature feedback in the tropical Indian Ocean and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Li Ang,Zhu Xueming,Zhang Yunfei,Ren Shihe,Zhang Miaoyin,Zu Ziqing,Wang Hui.Recent improvements to the physical model of the Bohai Sea, the Yellow Sea and the East China Sea Operational Oceanography Forecasting System[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Ouyang Juan,Qiu Chunhua,Yi Zhenhui,Wang Dongxiao,Su Danyi,Liang Hong,Yang Zihao.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sea surface cooling induced by tropical cyclones in the South China Sea[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Wang Bao,Liu Shichao,Wang Bin,Wu Wenzhou,Wang Jiechen,Shen Dingtao.Multi-step ahead short-term predictions of storm surge level using CNN and LSTM network[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Dong Chunming,Nie Hongtao,Luo Xiaofan,Wei Hao,Zhao Wei.Mechanisms for the link between onset and duration of open water in the Kara Sea[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Hao Hairui,Su Jie,Shi Qian,Li Lele.Arctic sea ice concentration retrieval using the DT-ASI algorithm based on FY-3B/MWRI data[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Zhang Yang,Chen Changsheng,Gao Guoping,Qi Jianhua,Lin Huichan,Yu Wei,Chang Liang.Wave-ice dynamical interaction:a numerical model and its application[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 Huang Yongjin,Tao Chunhui,Liang Jin,Liao Shili,Wang Yuan,Chen Dong,Yang Weifang.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iaoyue Seamount and associated ultramafic-hosted seafloor hydrothermal system (~52.1°E, Southwest Indian Ridge)[J].海洋学报,2021,第1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共有14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