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期刊导航 | 学习空间 | 退出

期刊文章列表

  • 肖德顺,徐春梅,王丹英,章秀福,陈松,褚光,刘元辉(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根际氧环境对水稻幼苗根系微形态结构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4期
  • 李霞1,2,蒋彦婕1,陶亚军1,李文奇1,王芳权1,陈智慧1,许扬1,2,王军1,2,范方军1,朱建平1,Sreenivasulu NESE3,杨杰1,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国际水稻研究所-江苏省农业科学院联合实验室;国际水稻研究所;扬州大学农学院/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低升糖指数水稻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4期
  • 孙志广1,代慧敏2,陈庭木1,李景芳1,迟铭1,周振玲1,刘艳1,刘金波1,徐波1,邢运高1,杨波1,李健1,卢百关1,方兆伟1,王宝祥1,徐大勇1(连云港市农业科学院/江苏省现代作物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连云港市生产力促进中心).水稻类病斑突变体lmm7的鉴定与基因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4期
  • 陈云1,2,刘昆1,李婷婷1,李思宇1,李国明2,张伟杨1,张耗1,顾骏飞1,刘立军1,杨建昌1(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基因组学和分子育种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结实期干湿交替灌溉对水稻根系、产量和土壤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曹中盛1,李艳大1,黄俊宝1,叶春1,孙滨峰1,舒时富1,朱艳2,何勇3(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农业工程研究所/江西省智能农机装备工程研究中心/江西省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南京农业大学/国家信息农业工程技术中心;浙江大学生物系统工程与食品科学学院).基于无人机数码影像的水稻叶面积指数监测[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吴龙龙1,虞轶俊2,田仓1,3,张露1,黄晶1,朱练峰1,朱春权1,孔亚丽1,张均华1,曹小闯1,金千瑜1(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浙江省耕地质量与肥料管理总站;长江大学农学院/湿地生态与农业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干湿交替灌溉下施氮模式对水稻光合产物和氮转运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姚姝,张亚东,路凯,王才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水稻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基因SSⅡa和SSⅢa的功能、等位变异及其互作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张小祥1,邵士梅2,赵步洪1,张耗2,季红娟1,肖宁1,潘存红1,李育红1,吴云雨1,蔡跃1,刘建菊1,吉春明1,张秀琴1,刘广青1,周长海1,黄年生1,李爱宏1(江苏里下河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氮肥减施模式对不同穗型迟熟中粳水稻产量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刘进1,2,崔迪2,余丽琴1,张立娜2,周慧颖1,马小定2,胡佳晓1,韩冰2,韩龙植2,黎毛毛1(江西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水稻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南昌)/江西省农作物种质资源研究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农作物基因资源与基因改良国家重大科学工程).水稻苗期耐热种质资源筛选及QTL定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梁敏敏,张华丽,陈俊宇,戴冬青,杜成兴,王惠梅,马良勇(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利用CRSPR/Cas9技术创制抗稻瘟病香型早籼温敏核不育系[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何佳春1,2,何雨婷2,万品俊2,魏琪2,赖凤香2,陈祥盛1,傅强2(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贵州省昆虫资源开发利用特色重点实验室;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温度对褐飞虱天敌黄腿双距螯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王婧莹1,2,赵广欣1,2,邱冠凯1,2,方军1,2(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水稻抽穗期途径基因的磷酸化、泛素化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中国作物学会水稻专业委员会;中国水稻研究所).征集水稻相关书画歌作品启事[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李兆伟1,孙聪颖1,零东兰1,曾慧玲1,张晓妹1,范凯2,林文雄1(福建农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福建省农业生态过程与安全监控重点实验室;福建农林大学农学院/教育部作物遗传育种与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利用CRISPR/Cas9创建osarf7突变体及其农艺性状调查[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3期
  • 王洋,张瑞,刘永昊,李荣凯,葛建飞,邓仕文,张徐彬,陈英龙,韦还和,戴其根(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水稻对盐胁迫的响应及耐盐机理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魏晓东,张亚东,赵凌,路凯,宋雪梅,王才林(江苏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江苏省优质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水稻改良中心南京分中心).稻米香味物质2-乙酰-1-吡咯啉的形成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徐青山1,黄晶1,孙爱军2,洪小智2,朱练峰1,曹小闯1,孔亚丽1,金千瑜1,朱春权1,张均华1(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蚌埠市亿丰生物有机肥有限公司).低温影响水稻发育机理及调控途径研究进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陈志青,刘梦竹,王锐,崔培媛,卢豪,魏海燕,张洪程,张海鹏(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稻作技术创新中心/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扬州大学水稻产业工程技术研究院).纳米镁对水稻产量形成和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张小鹏1,宫彦龙1,2,闫秉春1,李丽1,李坤译1,王祎玮1,鞠晓堂1,程效义1,徐海1(沈阳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辽宁省北方粳稻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水稻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北方超级粳稻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贵州省水稻研究所).抗倒酯对北方优质稻抗倒伏能力、产量和米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梁程,向珣朝,张欧玲,游慧,许亮,陈永军(西南科技大学植物分子遗传育种实验室).两份新株型水稻品系的农艺性状与遗传特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陈奕璇1,覃贵亮2,周晓欣1,黄军军2,蒙全3,吴俊辉1,闫晓静1,袁会珠1(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广西壮族自治区植保站;贵港市港南区植物保护工作站).不同植保机械喷施雾滴在水稻冠层沉积分布规律及对病虫害防效比较[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黄涛1,2,王燕宁1,钟奇1,程琴1,杨朦朦1,王鹏1,吴光亮1,黄诗颖1,李才敬1,余剑峰1,贺浩华1,3,边建民1,3(作物生理生态与遗传育种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农业大学生物科学与工程学院;江西省水稻高水平工程研究中心).利用染色体片段置换系群体定位和分析水稻粒重和粒型QTL[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裘霖琳1,刘窍1,付亚萍2,刘文真2,胡国成2,翟玉凤1,庞礴1,汪得凯1(浙江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医药学院;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水稻矮化小穗基因DSP2的鉴定与克隆[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王永祥,燕海刚,徐含聪,傅玉双,单壮壮,胡晓晴,张文伟,江玲(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省植物基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OsESV1基因对水稻淀粉合成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2期
  • 苏庆旺,苍柏峰,白晨阳,李韫哲,宋泽,李俊材,吴美康,魏晓双,崔菁菁,武志海(吉林农业大学农学院/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特性鉴定站).施硅量对旱作水稻产量和干物质积累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1期
  • 袁锐1,2,周群1,2,王志琴1,2,张耗1,2,顾骏飞1,2,刘立军1,2,张伟杨1,2,杨建昌1,2(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作物栽培生理重点实验室/扬州大学农学院;扬州大学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籼粳杂交稻甬优2640氮素吸收利用特点[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1期
  • 余锋,李思宇,邱园园,卓鑫鑫,黄健,汪浩,朱安,刘昆,刘立军(扬州大学江苏省作物遗传生理重点实验室/江苏省粮食作物现代产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稻田甲烷排放的微生物学机理及节水栽培对甲烷排放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1期
  • 杨晨,郑常,袁珅,徐乐,彭少兵(华中农业大学农业农村部长江中游作物生理生态与耕作制度重点实验室/植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再生稻肥料管理对不同品种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1期
  • 罗举,唐健,王爱英,杨保军,刘淑华(中国水稻研究所水稻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基于重组酶介导扩增-侧流层析试纸条的褐飞虱快速鉴定方法[J].中国水稻科学,2022,第1期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共有3页,转到 页

帮助 | 繁體中文 | 关于发现 | 联系我们

超星发现系统 Copyright©·powered by 超星

客服电话:4008236966